|
|||
|
|||
首 页 时政要闻 新闻专题 乡镇信息 视频新闻 镜头说事 农业信息 今日中国 今日龙江 社会点击 关于集贤 | |||
3年前的一个夏天,太平镇太林村黄保林家爆竹连天欢天喜地,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庆贺,原来他家新建的大瓦房终于竣工了,提起黄保林,人们不仅都想到他的妻子林淑香,正是她的到来,才使原来贫困的家变成了如今样子。尤其是林淑香与婆婆、儿媳之间的深情更是成为全村妇女学习的典范。 林淑香,今年54岁,30年前经“红娘牵线”,与太林村的青年黄保林喜结良缘。刚嫁入黄家一贫如洗,公公体弱多病,婆婆也由于长期劳累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婚后不久,她在本不大的房子里硬是间壁出一个向阳的单间,把公公婆婆接过来一起住。林淑香对两面位老人细心照料,两位老人感动得逢人就夸:“我娶了个好儿媳,这辈子我们老俩口算是享福了……”。 几年后,儿子出生了,就在一家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时,不幸的事情发生在公公身上,长年患病的公公耐不住病痛的折磨,含泪离去,林淑香清晰地记得公公临走时没说完的话:“孩子,我们老黄家让你受累……”。公公走时眼睛没有闭上,话也没有说完,但眼角却流出了干涩的泪水。 2001年,婆婆由于长年风湿病加上思念老伴,又得了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这给本来就贫困的家增添了很多不便,丈夫想多赚点钱外出打工了,孩子上学,所有的重担都落到她一个人身上,她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下地干活,两个小时后回来做饭,送孩子上学、给婆婆穿衣、洗脸、喂饭,每天装着笑脸,扮淹着“强者”的角色,婆婆不能起床,不能翻身,大小便不能自理,又不能在床上;林淑香就做了几个小孩子用的尿垫子,冬天屋里有炉子,关上窗,如果不随时换尿布,屋里就有味,可老太太的屋子根本就不像病人的屋子,总是干干净净的,一点灰都没有。到了夏季,林淑香就更累了,白天要下地干活,还要时不时的回来为婆婆翻身吹凉。每天给老人擦洗身子,身体躺的太久容易腐乱,而老人身上一年四季干干爽爽。婆婆总是忍不住说“孩子,难为你了,自从进了老黄家门,一天福也没享着,妈心里不好受……”。“妈,您别说这些话,您就是我亲妈,照料您是我的福气,您什么也别想,好好养病……”。 林淑香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婆婆要吃药,儿子要上学,丈夫在外打工一年也寄不回几个钱,总是入不抵出,她决心改变目前的状况,于是和婆婆商量要自己创业。婆婆支持儿媳只是有些心疼,怕儿媳身体吃不消,林淑香说:“妈您放心吧,我一定让您住上大砖房……”。说干就干,林淑香向亲威借了2000元钱,先后买了猪,购了羊,办起养殖业,风雨天人家可以休息,她却要外出割草喂羊,傍晚时分,她还从镇上缝衣店揪活回来做,常常做衣服到后半夜,日子逐渐有了好转,婆婆也能吃上红烧肉了。 2002年,林淑香取了儿媳妇,生下两个孙女,丈夫也带了一些积蓄回来了,一家人核计着盖房子,其乐融融。然而婆婆还是带着感激和留恋永远离开了。 真心换真心,婆婆的孝顺让刚嫁入黄家的儿媳杜艳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小媳妇对婆婆更加孝顺,即使再困难也给公婆买好吃的,而自己和丈夫则粗茶淡饭,结婚几年来婆媳从来没吵过嘴、红过脸,一家人互敬互爱,相敬如宾。 春华秋实,岁岁年年,黄家的日子在全家共同努力下终于走出了贫穷,不仅盖了三间砖瓦房,还买了两辆四轮农用车,一台粉料机,一台玉米拖粒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林淑香和儿媳的感情越来越亲密,婆婆夸儿媳孝顺,儿媳赞婆婆贤惠,黄家也因此成为全村乃至全镇“和睦之家”的典范。
|
|
||||||||||||||||||||||||||||||||||||||||||||
版权所有 @ 中共双鸭山市委宣传部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东北网络台双鸭山站
集贤县委宣传部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