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的实质是以民营经济为支撑的产业经济,是以地方基础优势为依托的特色经济。按照省十次党代会的整体部署和市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集贤建设成为辐射三江的物流商贸中心及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紧紧抓住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有力契机,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按照“园区引领、产业支撑、工农互动、城乡繁荣”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招商兴县、民营立县、产业强县战略,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横向联合、纵向集聚,初步构建了农产品加工、煤化工、经贸物流三大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498万元,比上年增长28%。农业总产值实现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工业增加值实现6.81亿元,比上年增长44.7%。用电总量达4.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全省县域社会经济指标综合排名由2004年的第33位跃居2006年的第13位。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财源建设先进县。
第一,坚持从基础县情出发,科学谋划集群发展方向。高标准规划是实施集群化战略的基础。应立足区域,放眼全国,把县域经济放在区域经济范畴统筹谋划,扩大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使县域经济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集贤是全国产粮大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突破10亿斤,且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周边国营农场及农业县份较多,年粮食营销量达到600万吨以上。作为农产品流通集散地,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并逐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我们紧紧依托农产品加工业振兴县域经济,以打造我省东部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全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努力实现买周边、卖全国,税收强县、就业富民。我县是优质煤化工产业原料的富集区,煤化工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近20亿吨,且双矿集团主产煤井多在我县境内,每年可利用的煤炭商品量超过1300万吨。我们抢抓国家支持煤化替代石化的历史性机遇,努力打造煤化工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振兴积蓄后劲。集贤市场发育较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决定了我县在我省东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地位。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产业迅速发展,为经贸物流业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按照通达三江、辐射全国的发展构想,构建经贸物流产业群,努力把我县建成我省东部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到“十一五”期末,三大产业累计投资力争达到80亿元,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0亿元。使我县煤炭及其精深加工产品、粮食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吨以上。不断完善主导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运行质量高的产业格局,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强势。
第二,坚持从龙头带动着眼,着力构建核心产业集群。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应运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战略突破口,建园区、扶龙头、抓大带小,着力打造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集群。一是做强产业发展链条,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群。著名农学家洪绂曾指出:“发展农产品工业应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坚持“反弹琵琶”,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以扶强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工带农、强工壮农,产加销一体化开发,不断壮大产业群体。全县共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7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多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阳霖油脂集团是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我省第一大民营油脂企业。其大豆深加工项目投资2.57亿元,年处理大豆66万吨,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8亿元。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我们突出集约化经营的理念,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了占地6.41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招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现已有10户企业建成投产。同泰油脂集团大豆加工项目总投资1.12亿元,年加工能力50万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1亿元,已发展成为全省第二大民营油脂企业。丰瑞集团粮食化工项目总投资2.4亿元,年设计加工玉米50万吨,是我省东部最大的玉米乙醇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3亿元。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粮食加工企业下游产品,大上饲料加工项目。禾丰牧业有限公司饲料加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年产预混饲料30万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800万元。饲料加工业的蓬勃兴起,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肉食品加工业不断壮大。四川长林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3亿元。产业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加工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互为依存的良性循环,进而极大地拉动了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加快了劳动力转移步伐。有效解决了运输、销售难题,节约了土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税收,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二是推进资源深度开发,构建煤化工产业群。近几年来,煤炭市场行情看好,原煤价格梯次上升,煤炭生产企业对财政贡献率日趋明显。今年上半年,仅6座煤矿就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润5200万元、税金41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7.5%、88.3%和41%。但原煤销售的利润空间仍然较小,没有达到效益最大化。为充分利用境内双矿集团煤炭资源,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招引有实力的大集团、大客商投资煤化工项目,以煤炭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为基点,做强产、洗、选、加为一体的煤化工产业链,努力提高煤炭产业科技含量,扩大企业规模,发展接续骨干产业,将煤化工作为立县产业强力推进。今年,由中铁十五局投资3.5亿元的万邦煤化工项目有望建成投产,投资4.2亿元的顺隆煤化工项目也将全面启动。新近引进的两个大型煤化工项目正在扎实推进,预计年底开工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计划总投资24.1亿元,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利润7.4亿元,税金3.8亿元。年产20万吨二甲醚项目,计划总投资11.4亿元,建成达产后,年均可实现销售收入6.1亿元,利润1.8亿元,税金6400万元。以4个重点煤化工项目为主体、6座煤矿为基础的煤化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煤炭产业即将成为县域工业的领军产业,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税收的财源产业。三是促进市场规模扩张,构建经贸物流产业群。按照市场化建设、滚动开发、产业关联、突出特色、与城市建设同步的原则,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专业化经营、现代化服务的发展路子,全面加快经贸物流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全县已建成各类综合、专业市场40余处。集贤商贸城是全国文明市场、黑龙江省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辐射全国10多个省,年交易额逾6亿元。板子房瓜菜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西瓜专业批发市场,占地10万平方米,辐射基地20万亩,产品远销全国28个省、150多个城市,并成功打入俄罗斯市场。2006年,市场交易额实现5.3亿元,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万余元。为巩固我县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我们积极整合县内物流资源,建设了黑龙江省东部最大的龙腾物流园区,每天货运量达3000吨左右,辐射广东、武汉等20多个省市。正在加快建设集农资批发和农技服务于一体,我省东部最大的三江农资批发市场,项目总投资1.4亿元,占地面积14.4万平方米,预计年末竣工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煤炭、建材等为重点,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以批发零售为手段的经贸物流产业集群。使各类专业市场成为集贤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对外展示和销售的窗口,极大地降低了工业主导产业发展的物流成本,进而增加了就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6年,三大产业集群共实现产值27.7亿元,占县域经济总量的85%;实现税收超亿元,占全县税收的93%;拉动就业4.7万人,占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49.5%。
第三,坚持从优化环境入手,促进生产要素向集群集聚。环境就是吸引力、生产力和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资本和要素是流动的,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快慢。当前,沪深股市空前繁荣,国内上市公司投资能力较强,而且由于通货微胀,民间资本寻求投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应该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市场、群众创造财富”的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开放步伐,解除一切禁锢,软硬环境一起抓,不断增强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是加大投入,打造发展平台。以政府投入为主,狠抓农产品加工园区“六通一平”等硬件建设,企业建到哪里,配套设施就跟进到哪里,满足企业对场地、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要求,努力把园区建设成外商投资的首选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总投资5300万元的天一饲料加工项目开工之初,我们提前建设了给排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使企业提前投产,现年产预混饲料20万吨,可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利税1330万元。二是政策扶持,吸引企业入驻。相继制订出台了《集贤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集贤县新上企业纳税奖励办法》、《集贤县民营企业纳税大户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企业,在财政扶持、土地使用、行政收费和税费奖励等方面,都实施了增强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2007年,县财政投入200万元扶持生猪饲养,调动起四川长林集团投资建厂的积极性,肉食品加工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三是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成立招商“一办四局”,专门负责全县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实行项目建设“五定三包”责任制和“一三五”推进机制,全面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做到一周内办完工商执照,三天内办完税务登记证。重点项目实行挂牌保护,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单位和个人,有诉必纠,严肃处理。每年,县委、县政府都在企业生产或原料收购旺季召开银企对接会。2006年,协调农发行为粮食流通企业贷款近7亿元,今年以来,已为企业协调贷款6亿余元,有效破解了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