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把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使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壮大。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协会470个,中介服务组织70个,农民经纪人540人。具体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实施科学引导。成立农合会,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各类协会健康有序发展。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了《集贤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章程》,明确了工作宗旨、工作职能及会员的权利义务。引导各类协会制定了工作、学习、例会制度和培训、奖励制度。3人以上的协会成立了党支部,并把共青、妇联组织纳入协会统一管理,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借助“百村包扶”活动,选派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深入村屯,向农民宣传讲解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条件下的重要意义及作用,促使群众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以《集贤县农合会信息》为媒介,广泛宣传典型协会的成功经验,扩大了协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板子房瓜菜协会引领农民趟出致富路”、“数九隆冬话订单”、“同唱合作歌、共铺致富路”等信息被省农合社转载,在全省交流。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县政府出台了“每年拿出十万元奖励在农村经济组织中有突出贡献的经纪人”、“各类经济组织登记注册时只收取工本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着力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县政府为扶持东板房瓜菜市场建设,专题召开县长办公会,协调解决交易市场征地问题;设置储蓄分支机构,保证资金存取和交易安全;派驻两名干警维护秩序。10万平方米的瓜菜市场已于6月上旬开工。目前,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若干意见》,将在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进一步给予优惠。
四是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模式上,改变“协会+农户”的单一传统模式,采取“协会+基地+农户”、“协会+支部”、“能人+大户”等多种灵活形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发展一个。全县共发展种殖协会114个、养殖协会203个、加工类协会32个、其他协会21个。
五是注重市场开拓。树立绿色品牌。板子房瓜菜协会注册的“板子房”西瓜品牌,经省农委绿办批准为A级绿色食品。目前“板子房”西瓜销售辐射全国80多个县市,预计助农增收额实现3亿元。实施订单销售。天利畜牧交易协会充分发挥内联农户,外联市场作用,与客商签订销售订单。截止目前,交易生猪30万头。红联村马铃薯协会、圆葱协会通过代理与俄罗斯犹太自治洲罗化詹市东北区有限公司达成供货协议,签约规模圆葱1500吨,马铃薯1000吨,出口创汇额预计实现24万美元。完善销售载体。畜牧交易协会投资100万元,建立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畜牧交易中心,日均交易生猪近300头。板子房瓜菜协会投资70万元建立了批发市场,日发车50余辆、配货车200余辆、交易量达400多万斤、交易额达150万元。营造了公平交易的环境,实现了种植户、经销商的双赢。健全了协会、中介组织、经纪人立体销售网络,确保了销售渠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