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饶河县通江边境派出所优秀护边员王春冬
本报记者 杨启坤
在饶河县通江边境派出所管辖的边境线上,有一个身影四年如一日地穿梭在山林与江畔之间。他就是护边员三组组长王春冬,一位用脚步丈量国土、用坚守诠释忠诚的“边境卫士”。自2021年1月投身护边事业以来,这位1986年出生的汉族汉子,将炽热的家国情怀融入每一次巡逻,以钢铁般的意志在复杂的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防屏障”。
风雨无阻: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国土
通江所辖区的边境线,这里点多、线长,地形错综复杂,夏季暴雨过后,泥泞的道路能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力气;冬季则是一片冰天雪地,极寒天气时常降至零下35℃,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即便如此,王春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作为组长,他始终冲锋在巡逻队伍的最前方,带领组员们每天徒步15公里,用双脚“踏遍”边境线上的每一个角落。
四年时间里,他累计巡查里程超1.6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走了半圈;收缴非法网具3000余延长米,守护了边境水域的生态安全;核查嫌疑车辆279台、劝返抵边游客352人,将各类安全隐患挡在边境线外;亲手放置铁丝网572米,为边境防线添上了一道“安全锁”。
风雪追缉:以赤诚之心护边境安宁
2023年的那个寒冬,至今仍是通江边境派出所民警们口中的“难忘时刻”。当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边境,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能见度不足5米。正在巡逻的王春冬,凭借多年护边的敏锐直觉,发现了雪地上一处可疑的脚印——那是有人非法下网打鱼留下的痕迹。“绝不能让违法行为得逞!”他心里只有这一个念头。顶着呼啸的暴风雪,他沿着脚印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踪,雪花灌进衣领,冻得他浑身发抖,手脚早已失去知觉,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整整3个小时,他在风雪中与时间赛跑,最终成功锁定目标,并协助随后赶到的民警将非法捕鱼者截获。
事后有人问他怕不怕,王春冬只是朴实地说:“守边容不得半点松懈,我们多一份警惕,国家就多一分安宁。”这句话,成了他护边路上的“座右铭”。
创新破局:用智慧织密边境防控网
在同事们眼中,王春冬不仅是“拼命三郎”,更是善于思考的“创新能手”。他深知,传统的巡逻方式难以应对复杂的边境形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升护边效率。于是,他利用休息时间,走遍辖区每一处角落,结合地形特点,手绘出一张包含32个风险点的立体巡逻图。图上不仅标注了重点区域,还详细记录了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巡逻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重点时段加密巡、复杂区域交叉巡”的工作法——在凌晨、傍晚等违法活动高发时段,增加巡逻频次;在山林、河道等复杂区域,安排不同小组交叉巡逻,形成“无缝衔接”的防控格局。这一创新举措实施后,辖区隐患发现率直接提升50%,有效遏制了各类边境违法活动。
智护边疆:以勤学之力赶时代之潮
随着“智慧护边”理念的推进,王春冬又主动给自己“加压”。年近四十的他,从零开始学习无人机操作和智能监控系统。为了熟练掌握无人机飞行技巧,他利用下班时间反复练习,常常在空旷的场地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放弃;为了弄懂智能监控系统的原理,他专门向派出所的技术民警请教,把难懂的操作手册拆分成一个个小知识点,逐个攻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自己成为了“技术达人”,还带领团队搭建起“地面+空中”立体防控网络——地面上,护边员徒步巡逻;空中,无人机实时监控,再结合智能监控系统的24小时值守,实现了对边境线的“全方位、无死角”管控。这一举措,让通江所的护边效率显著提升,也为“智慧边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基层经验。
誓言如磐:用一生坚守赴护边之约
四年坚守,王春冬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边境线。他先后获评“优秀护边员”等荣誉,证书摆满了家里的书桌,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荣誉”,是通江所管辖的边境线始终平安稳定。“只要穿上这身护边服,我就会一直守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天!”说这句话时,王春冬的目光望向远方的界碑,眼神坚定而执着。在那条漫长的边境线上,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坚守与奉献,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也书写着一名普通护边员的不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