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以生态之蜜串联百姓幸福路
//shuangyashan.dbw.cn  2025-11-06 07:27:01

饶河黑蜂产业的振兴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杨启坤

  当乌苏里江的第一缕晨光还藏在晨雾后,椴树林间的露水刚在花瓣上凝成珍珠大小时,饶河县养蜂大户费伟东已背着蜂具袋在林间走了2.3公里——他的胶鞋沾着草屑,指尖还留着蜂蜡的黏性,正蹲在第187号蜂箱前,用特制小刀轻轻撬开蜂房盖。刹那间,东北黑蜂带着晨露的湿气嗡鸣而起,金灿灿的椴树蜜顺着蜂蜡纹路缓缓滴落,在晨光里折射出琥珀色的光。

  “现在是7月8日凌晨3点20分,椴树花期只剩最后12天,这时候的蜜含水量刚好18%,达到国家一级蜜标准,每一滴都得抢着收。”费伟东说:“我家养了130多箱蜂。今年椴树七月初开始流蜜。我做的是成熟蜜,就椴树一个花期,我只取一次蜜。成熟蜜的特点就是酿造时间长,而且营养特别充分,是自然风干蜜,浓度都达到42度以上,每年为我创收20万元左右。”

  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0年建立省级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为66002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70132公顷、缓冲区面积54379公顷、实验区面积335516公顷。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为保护单一蜂种而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上这样的采蜜场景已延续多年。

  生态密码:百年蜂种的自然馈赠

  保护区内森林、草原、湿地、平原,野生动植物繁多,植物丰富达1050种。其中蜜粉源植物种类多达300余种,丰富的蜜粉源植物自春至秋花期连续不断,为东北黑蜂的繁衍壮大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与新西兰北岛原始森林、德国原始黑森并称为世界三大优质森林蜜产区。

  2006年,东北黑蜂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8年农业部1058号公告、2021年农业部(453)号公告将该区列为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让饶河成为全球罕见的“零抗生素养蜂示范区”——2025年1-6月,辖区内随机抽检的120批次蜂蜜,经黑龙江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检测,抗生素检出率持续保持0。

  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品质话语权。2024年3月,在农业农村部指导的“中国农产品产业带电商竞争力评选”中,饶河黑蜂蜂蜜位列第37位,成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中国农产品产业带电商50强”的蜂产品品类。

  技术革新:老蜂农的“智慧蜂房”

  冬至时节的恒温蜂窖里,58岁的养蜂户程世柱轻点手机上的“智慧蜂管”APP,屏幕立刻跳出蜂窖内12.1℃的恒温数据、65%的湿度数据,以及40箱蜂群的实时活动状态——界面上,每箱蜂的蜂量、蜂王活跃度等指标一目了然,若数据异常,系统会在3分钟内推送预警信息到他和技术员的手机上,自从2021年用上智能恒温蜂窖系统,蜂群越冬死亡率降至4.7%以下,去年40箱蜂产蜜780公斤,利润近4万元。

  产业共富:小蜜蜂的“跨界版图”

  “这款蜂胶软胶囊刚上架5分钟就售出300瓶!还有椴树蜜礼盒,今天已经补货2次了!”日前,在饶河县电商兴农大集上,电商直播基地主播孙彬正在镜头前热情推介。他身后的货架上,从基础的椴树蜜、雪蜜,到深加工的蜂王浆冻干粉、,十大系列100余种产品整齐排列,其中深加工产品利润率达45%,较初级产品高28个百分点。

  产业链的延伸让更多人分享红利。大通河乡的脱贫户郭守振,冬天在蜂蜜加工厂从事贴标签工作,月收入1080元;关门村通过“产业党委+龙头企业(饶河黑蜂集团)+合作社(鑫蜂园合作社)”模式,统一提供种王、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带动127户蜂农(户均养殖35箱),年增收5.08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跨境突破:依托饶河边民互市贸易区优势,2024年饶河黑蜂产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往俄罗斯远东地区,半年销售额达3820万。

作者:    来源:双鸭山日报    编辑:安贺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