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尉 本报首席记者 马淑芬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能源行业绿色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国能宝清煤电化项目是宝清县落实“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的落地项目。按照黑龙江省政府对宝清朝阳煤炭资源“煤电化一体化”的开发定位,一期规划建设1100万吨/年露天煤矿、2 × 600MW超临界湿冷机组和万吨级腐植酸、褐煤蜡化工项目。
依托煤电化三大板块综合发展优势,国能宝清煤电化有限公司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纽带,打破传统产业发展壁垒,在煤电协同、资源循环、能源创新等领域深耕实践,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行业节能降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清经验”。
煤电协同:“三来三去”创共赢
长期以来,煤炭价格大幅波动如同悬在发电厂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曾让诸多电厂因煤价上涨每年增加数千万元成本,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而煤矿也面临销售渠道不稳定、产能难精准规划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行业难题,公司充分发挥煤电一体特点,利用煤电互补优势创新构建煤来电去、煤来灰去、水来汽去“三来三去”合作模式,通过资源高效流转,实现煤电产业深度协同。
“煤来电去”保供应。朝阳露天煤矿通过输煤皮带直供电厂原煤,不仅保障发电“口粮”稳定,更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同时,大幅提升煤炭燃烧效率,每年为煤矿降低用电成本约600万元,也拓展了电力销售市场,增加发电收益。
“煤来灰去”废变宝。电厂将灰渣经环保处理后排至矿坑,每年可消纳粉煤灰88.45万吨、炉渣5.26万吨,既解决电厂固废处置难题,又为煤矿创造经济收益,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水来汽去”促循环。煤矿将处理后的疏干水输送至电厂,电厂进一步净化后用于冷却系统、锅炉补水等环节,每年节省用水成本400多万元,同时帮煤矿解决疏干水排放难题,减轻了环保压力与处理成本。电厂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至煤矿职工生活区,用于供暖及生产供应,每年为煤矿节省数百万元电力成本。
跨界合作:资源再生显效能
在煤电协同之外,公司还积极拓展跨界合作,推动资源循环利用,让绿色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电厂与化工厂的供汽合作,开启互利新篇。电厂从两台机组再热冷段蒸汽中提取蒸汽,专供煤化工生产使用。稳定高品质的蒸汽供应不但为化工厂每年减少40余万元的蒸汽成本,而且有效提升了化工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对电厂来说,实现蒸汽余热高效利用,每年新增收入2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粉煤灰的“变身”,则成为资源再生的典范。针对电厂粉煤灰堆积量大、消纳难、附加值低的问题,公司研发的地聚物建材体系,将原本有害的工业废渣,转化为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建筑原料。该原料经济性优势显著,地聚物水泥成本最低190元/吨、最高246元/吨,成本降幅最高达65.3%;低碳性能同样突出,省去传统水泥开采、煅烧、研磨等高能耗环节,较传统水泥减排84.7%,且粉煤灰最大掺量达74%,为宝清公司建设“无废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创新:绿色发展谱新篇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公司聚焦能源技术创新,在生物质利用、余热回收、灵活调峰等领域持续发力。
生物质掺烧项目,点燃绿色转型引擎。电厂构建褐煤与多生物质协同掺烧技术体系,通过“燃料预处理-精准掺配-协同燃烧-资源循环”全流程创新,每年可掺烧生物质60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以上。该项目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与污染物控制水平,还依托区域生物质资源构建本地化燃料供应链,降低运输成本,为能源行业褐煤清洁利用树立典范。
在综合能源利用领域,一系列创新项目落地见效。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项目采用“更换低温省煤器+热媒水换热器”等创新技术,全面投运后全年平均供电煤耗降低3.89克/千瓦时,折合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11.3克/千瓦时;供热增容改造项目2025年投运后采暖季可满足85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正在谋划通过蒸汽+电加热混合储热项目配置400兆瓦时熔盐储热装置释放100吨/小时蒸汽,灵活用于工业与民生供热,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从煤电协同到跨界合作,从资源再生到能源创新,国能宝清煤电化有限公司以循环经济为纽带,持续探索节能降碳新路径。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