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方台区育红小学教师姜风雷
本报见习记者 张梦雪
他深耕教坛三十五载,在矿区教育的沃土上耕耘出满园芬芳;他心系留守儿童,为困境儿童织就温暖的成长摇篮;他情牵家乡发展,为文旅宣传注入基层教育者的创新力量。他先后荣获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就是四方台区育红小学教师姜风雷,一位用平凡坚守书写不凡,用赤诚之心托起青少年未来的教育工作者。
2019年初,育红小学图书室面临着“适读图书不足30%”的困境,孩子们渴望阅读却无书可读的眼神,让姜风雷暗下决心改变现状。他带着精心梳理的学生需求清单,一次次拨通全国6家青少年出版社的电话,反复沟通学生的阅读特点与需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促成多家出版社定向捐赠科普、文学类图书两千余册。但姜风雷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要让孩子们接触到更优质的阅读资源,还需搭建更广阔的平台。经过多方奔走协调,他成功推动育红小学与北京中关村二小建立帮扶关系,并促成对方开展“一本书的旅程”义卖活动。12万元善款换来的一万余册新课标推荐书目,让图书室藏书量激增400%,曾经冷清的藏书室,瞬间变成了孩子们争相前往的“知识乐园”。在他的推动下,学生年均阅读量从3.2本跃升至5.8本,图书室不再只是借书的地方,更成为了培育学生品德、启迪学生心灵的德育主阵地。
四方台区作为老矿区,留守儿童占比高达45%。“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花苞,只是花期不同,我要做那个守护他们绽放的人。”姜风雷将这句话刻在心里,十余年如一日,用真情与行动为500余名困境儿童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为了让留守儿童拥有基本的学习用品,他自费2万余元,为300余名孩子购置书包、文具;面对患有矮小症的小玲(化名)急需2万元治疗费的困境,他四处奔走,一边联系慈善机构争取支持,一边发动公益团体募集善款,最终为小玲筹集到1.2万元。当小玲母亲含泪接过捐款时,姜风雷轻声安慰:“孩子的未来,我们一起守护。”这句简单的承诺,承载着他对孩子们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更精准地关爱留守儿童,姜风雷创新推出“三个一”关爱机制:每日一次课间谈心,每周一次家访记录,每月一次主题活动。女孩小雨(化名)因父母长期在外,逐渐出现自闭倾向,姜风雷发现后,坚持每周与她谈心,每月带她参加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在他的耐心陪伴下,小雨逐渐打开心扉,最终成功考入省重点中学。如今,50余个曾受助的孩子已成长为教师、医生、技术工人,寄来的明信片上,一句“您让我相信,冬天终会过去”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不仅如此,姜风雷还推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库,开发《逆境中的成长》校本课程,形成了“教师+社工+志愿者”的立体帮扶模式。他的双手托起了无数个家庭的希望,用温暖与坚守,让每一朵在逆境中生长的“花苞”,都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除了教育事业,姜风雷还将目光投向了家乡的文旅发展。2018年,姜风雷主动扛起宣传大旗,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拍摄剪辑技术,用影像记录家乡的四季风光与人文故事。他累计拍摄素材500余小时,为地方文旅积累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精心打造的《紫云岭的四季》系列短视频,每一帧画面都饱含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其中一条短视频最高播放量达52万次,直接带动景区游客量显著增长,他的作品也连续三年在市级视频比赛中获奖。
为了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姜风雷还创新宣传形式,将影像创作融入德育教学,开发相关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让孩子们在拍摄家乡美景的过程中,将对家乡的热爱植根于心。
姜风雷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也点亮了家乡文旅发展的新希望。他既仰望教育的星空,心怀培养栋梁之材的梦想;又脚踏实地,用每一次捐赠、每一次家访、每一段视频,践行着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家乡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