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闲置废弃地通过治理旧貌换新颜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长期闲置的荒地,通过生态复绿转化为居民“家门口的生态廊道”,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推窗见绿、步行见景”的蝶变。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过天。今年以来,宝山区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从“小切口”入手,找准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
该地块曾是烟火气十足的平房区,2013年因棚改居民搬迁后逐渐荒废,导致这里杂草丛生、黑臭水坑遍布、土沟纵横,安全隐患突出,群众怨声载道。虽历经围挡、清理、招商等多种途径尝试,但都因资金短缺、企业顾虑成本高、收益慢,治理始终“治标不治本”。
转机源于对“生态惠民”初心的回归。区委区政府转变思路,放弃依赖商业开发,主动担责,启动“棚改地块复绿工程”。面对无专项资金、无外部支援的困境,打出一套“降成本、聚合力、解难题”组合拳:住建部门直采苗木建材,七星镇、环卫部门等调拨机械支援,处级领导、机关干部、党员群众义务参与劳动,现场解决难题40余项,最终完成土地平整。
目前,这里已是旧貌换新颜,完成6万平方米土地整治,种植树木3000余株,建成6000平方米健身区、1000平方米观景台、210平方米综合用房及2000余米环形步道。同步改造污水管线360米、硬化道路720米、新增停车位150个,真正实现“绿化+便民”双提升。
治理过程更凝聚了民心,从最初群众质疑“又是形象工程”,到主动带工具参与建设,干群关系在共同劳动中升温,使“你把群众放心里,群众会把你高高抬起”成为真实写照。这场复绿不仅是生态的修复,更是精神的共建,淬炼出“一座城、一家人、一起干、一定赢”的宝山精神。
未来,宝山区将持续以“干群同心、合力拼搏”的精神和干劲,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便民设施完善等民生实事,让居民群众的幸福感“拉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