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口岸激活边疆开放新生态
本报记者 杨启坤
“刷护照通关只用8分钟,比坐轮渡到对岸还快!”10月20日,饶河口岸闭关前最后一个通关日,俄罗斯商人安德烈拖着装满东北大米的行李箱快步走出大厅,他身后是饶河县滚动着的年度数据:年初到明水期结束,进出口货运量、出入境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5%和32.1%。这座与俄罗斯隔江而望的边境小城,正以免签政策为钥匙,打开中俄深度融合的新空间。
政策破冰:从“便捷通关”到“生态重构”
免签政策的落地,绝非简单的“取消签证”,而是撬动口岸生态变革的支点。“我们提前一周启动明水期通关,增派俄语民警。”饶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人员指着智能查验通道介绍,针对首次入境游客,边检站专门制作了中俄双语“通关指南”,标注酒店、医院等关键信息。
这种服务升级延伸至城市肌理。蜜都国际酒店总经理的记事本上,记满了细节调整:“客房增加转换插头,餐厅推出俄式红菜汤,连背景音乐都换成了俄罗斯民歌。”更贴心的是当地企业设计的“爱心卡”,印着景点、商铺的中俄双语地址,解决了语言沟通的最后一公里。而饶河县赴哈巴罗夫斯克的实地考察,则让服务更精准——针对俄罗斯游客对养生的需求,饶河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增设俄语导诊,理疗科接诊量较去年翻倍。
政策红利正在重塑区域格局。饶河县商务口岸局数据显示,免签后俄罗斯采购商实地考察频次增长200%,大豆、山野菜等农产品出口订单中,“定制化包装”“有机认证”等需求占比从30%跃升至65%。“以前靠邮件猜需求,现在能跟着客户去俄罗斯超市调研,订单成活率提高了三成。”当地农产品出口企业负责人李娟的话,道出了贸易模式的深层转变。
贸易升级:从“货物往来”到“价值共生”
10月18日,最后一批鲜切玫瑰经饶河口岸出境,2.7万枝芬芳跨越乌苏里江,成为今年对俄出口的新惊喜。而在口岸货运区,俄罗斯泥炭正通过渡轮卸车,这些优质有机基质将送往黑龙江省的育苗基地,这种“俄资源+中技术”的合作模式,已形成年交易额超2000万元的产业链。
贸易结构的迭代背后,是供应链的深度磨合。更具突破性的是跨境电商的“反向赋能”——俄罗斯商品馆内,外籍主播喀秋莎的直播间里,不仅有面粉、巧克力等俄货,还上架了赫哲族鱼皮画、东北黑蜂蜂蜜等中国特产,上半年销售额达15万元的同时,更带动12家本地企业入驻俄电商平台。
应对自然挑战的能力,成为检验贸易韧性的试金石。受乌苏里江水位降至历史低位影响,今年明水期比往年缩短10天,但口岸通过提前备货模式,仍实现货物量逆势增长。“我们联合俄方口岸建立了水位预警机制,下次即使遇到极端天气,也能提前调整运输计划。”
人文深耕:从“过客往来”到“情感扎根”
大顶子山的五花山色中,俄罗斯游客与赫哲族村民手拉手跳起秧歌;非遗工坊里,叶卡捷琳娜跟着传承人学做鱼皮画,指尖沾满的鱼胶香气,成了最鲜活的记忆符号。这种跨越国界的互动,正在饶河日常上演。
餐饮店里的细节更见温度。柏记水饺中餐厅老板郎女士翻出两本菜单:“左边是给中国游客的俄式菜品,右边是给俄罗斯客人的中文菜单,锅包肉特意做了酸甜两版。”而热尼亚的感慨更动人:“吃着香葱水饺,想起有中国血统的祖父,这里像家乡一样亲切。”这种情感共鸣,让不少游客从“一日游”变成“周度常客”,谢尔盖就成了中医理疗科的老主顾:“颈椎疼犯了就来针灸,医生还教我做颈椎操。”
人才的双向流动让情谊落地生根。饶河县推出的外籍人才“服务包”,为喀秋莎解决了住房补贴和签证代办难题。
据悉,1993年开通32年来,这座口岸见证了从“大宗批发”到“精准定制”的贸易升级,从“过客匆匆”到“扎根共生”的人文交融,这正是饶河作为“黄金通道“的真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