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绘就黑土地丰收长卷
//shuangyashan.dbw.cn  2025-10-23 07:13:02

  卢静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初秋的八五三分公司,109.86万亩耕地如铺展的绿毯。“五边”地带不见杂草踪迹,田埂如墨线勾勒般笔直;远处农机驶过留下的轨迹规整如琴键,无人机巡田的嗡鸣掠过稻浪——这片黑土地上,标准化农业正以蓬勃之势生长,每一寸绿意里都藏着丰收的伏笔。

  近年来,八五三分公司将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转型的“金钥匙”,通过技术落地、管理闭环、示范引领,让每寸土地都遵循“规矩”,让每个种植户都尝到“甜头”。从传统耕作到智慧管理,从零散地块到标准示范带,黑土地上的“标准密码”,正解码出粮食稳产、生态向好、种植户增收的新图景。

  技术扎根田间:让标准从“纸面上”走到“田埂上”

  “以前总说标准化,可不知道从哪下手。今年种地技术人员帮我调整插秧机参数,全程指导,连播种深度都给标在尺子上,咱照着做就行!”在分公司第四管理区的稻田边,种植户王海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高兴地说道。

  八五三分公司不仅把标准写在纸上,更让标准长在田里。2025年,分公司以《农业标准化与种植技术提升年活动》方案为总纲,配套出台18个专项标准,从农机作业到农资质量,从作物种植到环境治理,全流程划定“硬杠杠”。分公司农业生产部门作为技术落地的“排头兵”,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技术人员逐块检测土壤肥力,用物联网设备监测作物生长数据,为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量身定制种植方案。“光有标准不行,得让种植户会用、能用、愿意用。”

  今年春天八五三分公司农业生产部负责人郭玉柱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测土配方表,“我们搞了‘农情大走访’闭环服务:种植户说‘施肥没底’,我们就带着土壤检测表上门;有人问除草剂用量不准确,技术员当天就到地里进行指导”。

  为了让标准“看得见、学得会”,分公司把44项新技术拆解成“田间课堂”的教材:绿色农药怎么配比、有机肥替代化肥如何操作、无人机巡田要关注哪些数据,都通过15场集中教学、1万余次分散指导讲透。针对年纪大、接受慢的种植户,技术人员还制作了“图文版操作手册”,把“行间距30厘米”画成“一拃长”,把“施肥量5公斤/亩”标成“两瓢量”。

  如今走进田间,从播种到施肥再到夏管,每道工序都有章可循。“你看这水稻,株距匀、长势齐,这就是标准的力量。”分公司农业生产部负责人郭玉柱指着田里的水稻说。

  管理闭环护航:让规范从“一阵风”变成“常态化”

  “以前怕标准执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有了‘发现—解决—巩固’的闭环,咱种地心里踏实”。在分公司第七管理区的水稻地边,种植户孔立新看着笔直的田埂,语气里满是认可。

  为了让标准化不走形式,分公司建立了“全周期督导+硬约束考核”机制:领导干部每天至少两次田间巡查,发现杂草未除净、农机摆放不规范等问题,当场开具“整改通知单”;每周调度进度、每月通报结果,把责任落实到管理区、地号和具体负责人。

  “标准不是‘软指标’,是‘硬杠杠’。”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德权在督导现场强调,“我们要求‘三个一样’:管理区之间标准一样、地号之间标准一样、地头地尾标准一样。比如‘五边’治理,不光要清杂草,还要做到沟边无垃圾、林边无枯枝,这样才能减少病虫草害滋生”。

  为了让种植户主动配合,分公司常请农业专家“算账”:“田埂修直了,农机作业效率能提高5%;杂草除净了,病虫草害发生率能降3%,一亩地至少多收10斤。”清晰的收益账,让“要我标准”变成“我要标准”。

  如今,农药包装物有了规范回收点,农机入库要对照“全、齐、净、垫、涂、松、卸、封、美、好”十字方针保养,就连田边的白色垃圾,也能通过“户清理、区收集”及时清运。

  标杆引领增收:让丰收从“靠天收”转为“凭标准”

  “去年看示范点的水稻,穗头比我家的大;今年跟着学技术,我家地指定大丰收!”分公司第六管理区的种植户翟立伟笑得合不拢嘴。在他身后,水稻田如“样板”矗立:田埂修得笔直,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每块地的标牌上都写着“播种时间、施肥方案、负责人”。这些“标杆”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技术传递的枢纽——分公司还组织种植户分批参观,示范点的技术员现场讲解。

  “标准严一分,产量就稳一分。”2025年,分公司的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耕管收环节精准到“毫米级”——水稻插秧深度误差不超1厘米,玉米播种行距偏差控制在2.5厘米内;通过智慧农业赋能,无人机遥感巡田让病虫害发现时间提前10天,物联网监测让灌溉用水节约30%。“我们制定标准时就想清楚了: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增产’。比如农机‘十字养护方针’,看着是保养机器,实际是减少作业损耗;‘五边’草坪化改造,看着是美化环境,实际是筑牢生态屏障。”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德权说。

  如今,丰收的信号已在八五三分公司的田间弥漫,“预计粮豆总产11亿斤!”这个数字背后,是标准化带来的底气。种植户们说,现在种地不凭“老经验”,靠“新标准”;不怕“没方向”,有“技术员”;不愁“产量低”,有“硬保障”。黑土地正以标准化为刻度,实现从“会种地”到“种好地”的跨越。

  以标准为笔、实干为墨,这幅现代农业图景里,既有当下颗粒归仓的笃定,也有未来岁岁丰收的憧憬。随风起伏的绿浪,终将在秋日化作金色海洋,沿田埂铺向充满希望的远方。

作者:    来源:双鸭山日报    编辑:安贺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