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县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交出亮眼答卷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杨昕宇
在集贤县起伏的山峦之间,一批曾因历史开采而伤痕累累的废弃矿山,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蜕变:昔日裸露的岩土、杂乱的矿坑、飞扬的尘土,逐渐被新绿的草甸、挺拔的树苗和平整的复垦土地所取代。
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这片土地正以可见的速度重焕生机——这正是集贤县全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奏响出的绿色交响曲。
打响坚攻战——“百图斑”绘就生态蓝图
时间回拨至项目启动之初,触目所及是历史的欠账:无序开采遗留的陡峭边坡、压占损毁的大片土地、贫瘠退化的土壤、植被荡然无存的破碎地貌……
这些“大地伤疤”不仅吞噬着宝贵的土地资源,更成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的隐患,严重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份沉重的“生态考卷”,集贤县毅然承接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的重任。
项目规模宏大,涉及100个待治理图斑,如同一幅亟待精心修补的绿色拼图。如今,这张拼图已全面激活——90个图斑正同步施工,机器轰鸣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构成山野间最动人的建设图景。
工程核心锁定四大关键战役:地貌重塑:削高填低,消除危岩险坡,重塑自然起伏、安全稳定的山形地貌,为后续生命回归奠定基础。
土壤重构:针对矿渣堆积、土壤板结贫瘠的顽疾,实施大规模客土回填与土壤改良工程,唤醒土地的孕育能力。
植被重建:科学筛选本地先锋树种与草种,采用乔草多层次配置模式,让绿色重新拥抱裸露的山体,构建稳定植被群落。
安全屏障:在关键区域设立围栏、警示牌等防护设施,守护修复成果,保障周边群众安全。
项目的终极目标清晰而坚定:通过系统修复,让废弃矿山重获新生,转化为可耕作的良田、生机盎然的林地、绿草丰美的草地,显著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协同齐破题——“最后一公里”这样打通
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之路绝非坦途。“不同图斑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施工方案需‘一斑一策’动态调整;历史权属纠葛偶现,影响工程进场;极端天气突袭打乱工期;大型设备与物料在复杂山地间的运输调度更是对工程管理的极限挑战……”
从规划落地到具体施工,协调之难、问题之多远超预期,项目负责人坦言。
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展现出强大的统筹魄力,成为项目破浪前行的“定盘星”。
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项目领导小组,发现图斑施工受阻,县领导当天就带队到现场,召集相关部门和镇村负责人,当场厘清责任,敲定解决方案。
这种“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协同作战模式,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进行时”,为工程扫清了最大障碍。
沃野泛新绿——“大地重生”的希望画卷
协同之力正转化为山川可见的巨变:截至目前,开工的90个图斑修复工作进展顺利,整体进度条已稳健推进过半。
更令人振奋的是,部分“先行区”已初显成效:昔日矿坑变良田:通过精细的地形整治与肥沃土层覆盖,一批具备耕作条件的图斑已完成土壤重构。
秃岭荒坡披绿装:在已完成植被重建的区域,樟子松等耐瘠薄先锋树种牢牢扎根,白头翁、芍药、狗尾草、车前草织就的绿色草毯有效固土护坡。无人机俯瞰,曾经刺目的灰黄色正被充满生命律动的绿色块逐渐“缝合”。
安全屏障护家园:关键边坡的安全围栏安装到位,显眼的安全警示牌在山道旁伫立,曾经潜藏的地质灾害风险被有效管控,周边村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青山来作证——“绿色发展”之美好前景
集贤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强力推进,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的深刻实践,更彰显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工程化系统治理在攻克复杂生态难题中的关键作用。
它不仅修复了伤痕累累的土地,更修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修复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随着剩余的10个图斑即将开工,“百图斑”的绿色拼图将日臻完整。
展望未来,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潜力无限:复垦的耕地将助力粮食安全;葱郁的林草地将提升碳汇能力、丰富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地貌在修复后,甚至可探索与生态旅游、特色林下经济相结合,让“绿叶子”真正变成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从满目疮痍到绿意萌动,从生态赤字到绿色盈余,集贤县以扎实的行动证明:只要方向坚定、勠力同心,即使是最深的历史创伤,也能在新时代的春风中愈合,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生态之花。
而今,这片正在苏醒的土地,正无声地宣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废弃矿山的绿色涅槃之路,必将为全国同类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宝贵的“集贤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