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四五”期间文旅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本报见习记者 张梦雪 记者 郭林林 康赫之
“十四五”期间,我市不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力、旅游体验更丰富,为百姓生活注入满满幸福感,也为城市发展增添强劲动能,交出了一份文旅深度融合、百姓共享红利的亮眼答卷。
近日,记者走进人群,倾听他们心底的“幸福叙事”。
公共文化暖人心,幸福滋味家门口尝鲜。“现在的文化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市政广场有演出,社区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我们这些退休的人总能凑一块儿唱唱歌、跳跳舞,以前哪想过晚年生活这么热闹!”市民张大娘一边看着广场的演出,一边笑着说,“生活水平上去了,精神头也足了,真心希望外地的朋友都来双鸭山看看,感受下我们这儿的文化氛围!”
这样的“文化幸福感”,源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落地。五年来,我市以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核心,成功打造国家一级图书馆、入选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让文明实践真正融入居民生活,让文化暖流浸润百姓心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文艺创作显匠心,本土故事唱进心坎里。“看《我和我的村庄》那回,眼泪就没停过,演的都是咱农民的日子,太真实了!”刚看完龙江剧巡演的市民李大姐感慨道,“还有《烽火七星山》,我带着孩子去看,孩子说以后要多听红色故事,这戏演得有意义!”
文艺创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其中,大型原创龙江剧《我和我的村庄》在黑龙江省北疆文化艺术奖——全省新剧目调演中荣获多项奖项;省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大型舞台剧《烽火七星山》引发党员干部群众强烈反响,掀起红色文化热潮。全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城市故事在笔墨光影中代代相传。
遗产活化赋新能,千年遗址成“网红打卡地”。“以前只知道饶河有好山好水,没想到小南山遗址藏着这么深的文化底蕴!”市民王先生说,“现在周末就爱带孩子来这儿,既能涨知识,还能感受咱双鸭山的历史,比在家看电视有意义多了。”
饶河小南山遗址彰显了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2020年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入围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作为中华玉文化的摇篮,出土玉器为进一步探寻中华玉文化源头、揭示和阐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内在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产业筑基强供给,游玩选择越来越多样。“以前想带爸妈周边游,总觉得没地方去,现在七星山森林公园建得越来越好,还有各种乡村民宿,周末全家去住两天,爸妈都夸舒服!”市民张女士笑着说。
在产业基础上,全市聚焦康养旅游、乡村休闲,谋划20个文旅招商项目,同步建设七星山国家森林公园等1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显著提升服务供给,补齐文旅短板;品牌打造上,串联三届旅发大会景区成新线路,升级景区及沿线设施,争取4.5亿元加强边境文旅建设,成功举办省首届边境(界江界湖)旅游联盟大会,打响“魅力宝清城”“醉美集贤红”“船歌唱饶河”特色文旅品牌,文旅发展热度空前。
业态融合开新局,文旅热闹带火好日子。宝清马拉松那几天,街上全是外地游客,我家餐馆天天爆满!”在宝清县开餐馆的赵老板笑得合不拢嘴,“光那几天就赚了平时一个月的钱,这‘文旅+体育’太给力了!”“芝樱音乐节的时候,我带着外地朋友去现场,他们都说没想到双鸭山这么有活力!”参加过音乐节的市民小陈说,“听着歌、看着花海,还能吃遍本地小吃,这种体验绝了!”
发挥特色文旅资源优势,持续推进“文旅+体育”“文旅+音乐”融合发展。其中,宝清马拉松成功升级为中国田径协会B类认证赛事,举办期间共接待游客9.3万余人次,直接带动旅游收入3700余万元;芝樱音乐节充分展现“音乐+文旅”模式的独特魅力,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体验,更给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有效带动县域住宿、餐饮、交通等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进一步拓宽文旅融合路径,释放文旅经济潜能。
展望“十五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郝鹏表示,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奋力开创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新局面,为全面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双鸭山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