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杨军 记者 李思娆)自2023年起,市委市政府把开展垦地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工作来抓,与农垦系统共商共建共享,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很多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和做法,粮食生产效益和效率大幅提升。全市垦地合作较周边常规种植亩均增产10%-15%,占市属耕地面积比重达到五分之一,参与农户增加了7倍多。
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坚持先行试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通过建设垦地合作示范区,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累计建成“百亩攻关田”20个、“千亩示范方”25个、“万亩创建片”4个,打造了一批垦地合作典型样板和标杆,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年来,全市垦地合作面积由10万亩扩大到122.2万亩,增加了11倍;参与垦地合作的农户从853户增加到6245户,占全市农户总数比重达到5.2%。其中集贤县在福利镇至七星山沿线集中建设了垦地合作示范带,在福利镇东发村、金星村建设了千亩“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区”,对垦地合作技术展示和应用推广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宝清县创建了100个垦地合作“大托管”示范基地及22个整村推进试点,打造了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高产攻关典型样板;饶河县以1200亩垦农40大豆示范区为载体,打造了小佳河镇永丰村“县级高标准种植全程托管示范方”,吸引周边近4万亩耕地全程托管。
模式机制不断创新。探索建立并推广了“全程式托管”以及单环节或多环节“保姆式托管”等多元化垦地合作模式。2025年,全市“全程式托管”面积39.01万亩,单环节和多环节托管面积16.57万亩,技术服务面积66.61万亩,实现整村推进35个。同时,在双鸭山市政府与红兴隆分公司建立合作共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县政府与县域内农场、各农场管理区及连队与周边乡镇及村屯等分层级垦地合作机制,推行了“1+N+1”(农垦+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区)多元化联结机制,并建立了垦地双方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商、耕地经营主体与农场服务对接等保障机制,有效确保了垦地合作扎实推进。
合作效益不断提升。通过垦地合作,取得了土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户增收、成本减少“三增一减”的良好成效。垦地双方实现了区域先进农机设备共享和优化利用,全市综合机械化率达99%以上。充分发挥种业联盟聚合效应,不断扩大垦农34、黑农531、垦农31、高产高质粳稻等13个品系优良品种选用范围,并将北大荒高产种植技术平移复制到合作地块,形成以农业标准化和农机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为主的生产科技体系,有力促进了地方现代农业发展。2024年,垦地合作区域每亩节约成本60-80元,农机作业效率提升30%,粮食机收减损率降低1.2%。其中玉米、水稻、大豆分别每亩增收155元、78元、161元。在促进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上,发挥出了“1+1>2”的效应。与此同时,垦地合作也为农垦农机运力、技术团队等资源开辟了市场化变现渠道,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