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非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在北大荒集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八五三农场有限公司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人、物、事”三大改革维度,交出了“减负增收、提质增效”的亮眼答卷,在北大荒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树立起改革攻坚的鲜活样本,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农企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
瘦身健体激活力人力改革释放增效潜能
近年来,八五三农场紧扣“三项制度”改革总要求,在人力改革工作中确立“工作效率不减、人员总量可控”目标,以“大稳定、小调整”为原则,构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动态管理体系。
为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农场精心构建了科学严谨、全面系统、细致入微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同精密导航仪,从德、能、勤、绩、廉等多维度精准定位、全面测评。
同时八五三农场坚持以“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强化用工管理过程调控,实现“人员总量可控、用工成本下降、工作效率不减”。改革医院、幼儿园,按集团要求核定岗位,清退超编及不合理用工;推动社区整体属地化移交,积极争取属地政策,划转属地工勤人员;对自来水、公路、林业等工勤岗位及农场保洁、更夫、司机等岗位重新定岗定编,减岗减员;打破畜牧、水利、城管等部门岗位壁垒,整合专业需求不高、工作量不大、受众较少的岗位,优化用工配置……真正实现了员工能进能出。
这一系列良性的人力资源新机制,使得八五三各级管理人员危机意识与担当精神被唤醒,积极探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如今,农场已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你追我赶、竞相作为,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筑牢坚实组织根基,成为推动前行的强劲引擎,开启了人力资源精干高效的蜕变之路。
开源节流挖潜能资产盘活点燃增长引擎
为最大化资产效益、盘活闲置资源,八五三农场深挖潜能,通过盘查盘活、对外发包经营等方式持续增收,实现经济“稳增长”。
“能开源必开源,无法开源先节流”,彰显了八五三农场党委盘活存量资产的决心。组建资产资源核查专班,唤醒58项沉睡资产,49项出租资产创收85.66万元;盘活非耕农用设施地22宗,创收6.25万元。数字背后,是一场“向存量要效益”的攻坚战。
八五三农场资源管理部负责人刘彩霞介绍道:“在资源禀赋开发中,我们八五三农场打出了一套“组合牌”:对外发包新、老宾馆,增收75万元,节支130万元;发包水库及坑塘水面承包权,预计增收11.96万元;采伐拍卖过熟林木,预计增收700万元;完善手续、重启二砂场,砂石销售预计创利230万元;合并耕地地类、提升等级重新发包,叠加机动地竞价发包,共增收578.48万元……”一系列举措使农场资产蜕变为“会下金蛋的鹅”。
节流举措同样亮眼:撤销林业公司,合并林业与公路职能成立林业公路管理中心,统筹管理打草、小型维修、机车等,压减管理区田间路及绿色通道维护费200万元;核查阳光保险承保项目,取消不必要内容,节支90万元;取缔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华书店,节约薪酬10万元;精细监管“两供两治一业”托管服务,节支118万元;改革医院、幼儿园实行“零补贴”,预计节支310万元;收回部门自用公车实行派遣制,全年公车费预计降至40.42万元,同比下降25.19%。持续推进“过紧日子”,二季度末六项费用支出102万元,同比下降34.19%,“紧日子”倒逼全员降本增效的行动自觉。
“以改革养改革”的智慧,推动“沉睡资源”向“活力资本”跃迁,实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改革。
精管善治惠民生服务升级绘就幸福图景
八五三农场通过深度聚焦精益经营管理,向管理要效率、向发展寻突破,在机构优化、办公条件改善、信访维稳与作风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切实提升企业效能。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崭新牌匾彰显治理能力提升。整合消防、森防等队伍为“应急铁军”;林场合并催生食用菌栽培、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15个管理区均拥有独立办公场所,9处闲置房屋改造的办公区,成为服务职工的前沿阵地。
“要把农场当成家,有家就得有过日子的样子。”农场党委的号召化作4000个暖心坐垫、10套露天棋牌桌、200张敬老蛋糕券,融入每周开展的“雁乡重晚情”活动。小清河畔新粉刷的1256根桥柱、修缮一新的休闲吊桥,连同场区免费Wi-Fi网络,勾勒出“智慧康养社区”的幸福轮廓。
“转作风、提能力、重落实、促发展”的作风建设12字方针,催生一场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益服务”的效能革命。实现了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三个转变”。这场“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的改革,让老年垦荒者在广场电影中重温激情岁月,让年轻职工在效能提升中看见发展希望,绘就北大荒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生动画卷。
在北大荒集团战略布局中,八五三农场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尽其功”的改革实践,蹚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不仅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让职工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