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饶河出租车护边员群体
在饶河县蜿蜒的边境线上,没有巍峨岗楼,却有一群特殊的“哨兵”。他们手握方向盘,穿梭于雪原林海;眼观六路,警惕着界江动静。他们是出租车司机,更是边境安全的“流动探头”——饶河出租车护边员群体,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车轮印里刻下对祖国最深沉的告白。
雪夜惊魂:方向盘上的“边境警报”
“那天雪下得能埋到脚踝,半夜送乘客回沿江村,老远就瞅见俩黑影在界江冰面上挪。”58岁的出租车司机陈永,指尖摩挲着方向盘上磨出的包浆,回忆起三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雪夜。
那是深冬的凌晨两点,乌苏里江冰层覆盖着厚雪,陈永的出租车像往常一样行驶在边境路段。当车灯穿透风雪,两道模糊身影突然闯入视野——界江禁渔期,深夜在冰面徘徊,绝非寻常百姓。
“不能打草惊蛇!”陈永猛踩刹车,借着路边大树遮挡,悄悄将车停在雪堆后。他裹紧棉袄,趴在车窗上紧盯黑影,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敲击,向新阳边境派出所发送定位:“乌苏里江段,两名可疑人员,疑似非法捕捞!”
寒风卷着雪粒砸在脸上,陈永却不敢眨眼。他知道,边境线的安宁,就藏在这“多瞅一眼”的警惕里。半小时后,警灯穿透夜色,他才敢从雪堆后探出身,指着黑影方向低声指引。最终,两名非法捕捞者被当场抓获,而陈永的出租车里,还留着乘客没喝完的半杯热茶。
“没啥英雄不英雄的,”面对民警的感谢,陈永挠挠头憨笑,“我跑这线路三十年,界江的石头都认我,多管点闲事,心里踏实。”
车轮丈量:十万公里的“巡逻日志”
在饶河,像陈永这样的出租车护边员有32名。他们的计价器上,跳动的不仅是里程,更是边境线的“安全脉搏”。
“拉客时多问一句‘去哪片江边’,乘客闲聊时多听一嘴‘最近有没有陌生人来’,这些都是我们的‘护边经’。”护边员王建军的出租车里,副驾储物格里放着两样“宝贝”——边境法规宣传册和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3月12日,沿江路界碑旁护栏松动,已报派出所”“6月5日,拉载外地游客,告知禁渔期规定”。
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是他们守护边境的“密码”。出租车行驶范围广,能深入警车难以覆盖的村落角落;司机熟悉路况人情,哪怕边境线上多了一个陌生脚印,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去年夏天,护边员李红梅拉载乘客时,发现对方反复询问界江支流位置,言辞含糊。她一边不动声色应答,一边悄悄拍下对方外貌,到目的地后立即报警。经核查,该人员为非法测绘嫌疑对象,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
“我们没有警服,方向盘就是岗位;没有警械,眼睛就是‘监控’。”王建军说,每天出车前绕车检查时,他都会习惯性摸一摸车门上“护边员”的标识,“这三个字,比啥都重。”
星火成炬:边境线上的“流动长城”
在饶河边境管理大队的荣誉室里,陈列着一件特殊的展品——陈永那辆跑了28万公里的旧出租车方向盘。磨平的纹路里,嵌着雪粒的痕迹,也藏着护边员群体的坚守。
他们中,有跑了35年边境线的“老边防”,见证了从土路到水泥路的变迁;有接过父亲方向盘的“护边二代”,把边境故事讲给每一位乘客;还有刚加入的“90后”司机,用短视频向网友科普边境法规。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每天多跑十公里,多看几眼界江”的坚持;没有豪言壮语,却有“守好边境,就是守好家”的朴素信念。
如今,每当晨曦微露,饶河的出租车便驶向边境线。车轮碾过积雪的咯吱声,与界江的流水声交织,成了边境最动听的晨曲。这些平凡的司机,用方向盘丈量忠诚,用警惕守护安宁,在祖国的东北边境,筑起了一道永不熄灭的“流动长城”。
正如陈永贴在车窗上的那句话:“我的每一公里,都连着祖国的万里边疆。”
本报记者 杨启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