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县让社区矫正对象的每一步回归都充满力量
刘洋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记者 王博
“黄丝带帮教”是民盟与司法行政部门共同合作实施的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的活动,旨在依托司法行政系统帮教工作平台,发挥民盟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和智力优势,针对服刑、戒毒、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特殊人群,开展关怀、帮扶、教育和救治,帮助特殊人群教育改造,促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为进一步助力全县社区矫正对象更好地重塑自我、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友谊县司法局以强教育、帮困难、助就业、保稳定为工作目标,将“黄丝带帮教”确定为重点工作,与民盟双鸭山市委员会携手编织了一张温暖的网。这张由“黄丝带”为经纬线织就的网,串联起法治的温度、人情的暖意与心灵的曙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托起特殊人群重归社会的希望,让社区矫正对象的每一步回归都充满力量。
日前,友谊县司法局在全省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培训会上作经验交流分享。
提供刚性“执行力”——在“管得住”上有“力度”
2024年7月25日,市司法局与民盟双鸭山市委员会携手在友谊县成立了全省首家社区矫正“黄丝带帮教”基地,把社区矫正对象“所需”和民盟“所能”相结合,凝聚合力打造“黄丝带·连心桥”帮教特色品牌。
“黄丝带帮教”基地成立以来,友谊县司法局遵循依法依规原则,将制度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构建科学完备、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从沟通联络、协同协商、人才支撑三方面,不断提升社区矫正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由“管得住”向“矫得好”转变。
“规范化”联络沟通。依托互联网搭建高效沟通平台,建立常态化联络体系。结合民盟内部各领域人才专业特点,精准明确各类人才活动的专属沟通联络人,确保联络人能够及时准确传递工作任务、反馈进展动态、协调解决问题,实现信息互通无缝衔接,保障各项帮教活动有序推进。
“常态化”联席协商。构建由民盟支部牵头,司法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工作实际需求不定期召开会议,聚焦“黄丝带帮教”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协商,科学谋划重点工作任务,统筹整合各方政策、资源与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帮教工作向纵深发展、落到实……
“长效化”联动协作。广泛吸纳民盟支部、司法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检察院等单位(组织)的优质人才,围绕法律服务、红色教育、心理矫治、就业培训、医疗健康、文化传播等关键帮扶领域,精选10名具备专业资质与实践经验的骨干人才,正式建立“黄丝带帮教”工作专业人才库,为帮教工作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与专业保障,激活团队的“动力引擎”,形成“以点带面”的带动效果。
这种全覆盖无缝化的沟通协作模式,以日常高频沟通夯实协作基础,以精准活动策划锚定帮扶方向,充分激活了民盟资源优势,凝聚起社会各界力量,构建起多方联动的特殊人群关怀体系。社区矫正对象赵某的帮扶案例便是机制效能的生动体现,赵某因乳腺癌裁定为暂予监外执行,司法局、检察院、妇联与民盟迅速启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专项帮扶小组,对赵某的病情进展、生活困境实行“全程跟踪式”关注。帮扶过程中,各单位精准对接政策资源,协助赵某成功办理大病救助、低保、两癌救助,并联合筹措慰问品与慰问金近2000元。目前,赵某已顺利解除矫正,平稳融入社会生活,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织密帮扶“保障网”——在“帮得到”上有“温度”
恪守“法度”,不失“温度”。依托民盟在教育、卫生、法律等领域的人才储备与资源优势,持续升级为特殊人群服务的专业性。充分发挥民盟组织资源优势,以帮教工作为平台强化双向互动,在心理辅导、法治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广泛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关怀、帮扶、教育和救治活动,预防并减少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筑牢社区矫正安全防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靶向性”心理矫治。以人为本,精心组建由心理专家、法律学者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帮教志愿者队伍,将专业力量深度嵌入特殊人群教育改造全过程。针对社区矫正对象中排查出的存在自卑、消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群体,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健康专题讲座”“一对一心理疏导”等活动。心理辅导老师从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自我辨识、影响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等多个方面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引导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自我辨识,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心理健康问题,解开心理“疙瘩”。一位社区矫正对象在感受关怀后,既对自己的罪行进行了忏悔,又积极地重新投入到生活当中,现已就职于本地申通快递,并每天按时使用在矫通APP打卡三次,矫正期间无违法违规活动。
“专业性”帮教支持。用专业服务为特殊人群的生活筑牢了“法律防护墙”,聘请民盟的专业律师团队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专场的劳动权益保障法律培训班,让社区矫正对象更形象地理解相关的规定,提升在今后求职和工作实践中的自我保障能力。同时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法律宣传活动,通过案例讲解、法条解读等通俗易懂的方式,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助力其在生活中规避法律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社区矫正对象戚某因面临潜在经济纠纷,志愿者队伍为其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与指导,帮助其成功规避风险,避免了70万元经济损失。
“服务性”更显温暖。为了体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文关怀,在重点节假日和时间段经常开展送服务送温暖活动。联合团委、民政部门爱心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普法讲座,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社区矫正法进行宣讲,增强了他们对改造和重新融入社会的信心。每年春节前,基地工作人员和民盟双鸭山市委员会的志愿者都会有选择性地对困难社区矫正对象发放生活物资,让社区矫正对象们对未来生活更加充满信心。社区矫正对象孙某某,因犯罪取消退休待遇,现年76岁的高龄无生活来源,社会的关爱缓解了他的生活压力,也使其对自身违法犯罪感到羞愧,并在矫正工作中主动积极去改造。
拧紧和谐“稳定阀”——在“矫得好”上有“精度”
从问题导向精准教育帮扶,到心理辅导修复内心创伤;从法治教育重塑规则意识,到技能培训助力就业谋生,友谊县社区矫正机构始终秉持“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的目标导向,以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刚性”约束与教育帮扶的“柔性”关怀同向发力,让社区矫正工作既有“法度”又有“准度”,持续提升平安稳定工作质效。
“定制化”就业帮扶。为切实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难题,帮助其顺利融入社会、实现稳定生活,社区矫正机构多措并举开展就业帮扶工作。依托每月常态化入户走访工作,工作人员深入社区矫正对象家中,实地察看生产生活环境,与矫正对象及家属面对面沟通,详细记录其就业意向、技能基础、薪资期望及家庭实际困难,建立“一人一档”就业需求台账,确保帮扶工作“靶向精准”,避免“大水漫灌”。
“立体化”培训技能。社区矫正对象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无稳定收入或收入较低的特点,因此不少社区矫正对象为了金钱利益或不懂法走上帮信等道路。为了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稳定性,携手友谊县维创职业培训学校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免费职业培训,推介烹饪、电工、电商等课程。针对矫正对象不同就业需求,聚焦“易上手、低门槛、见效快”的实用技能方向,精心筛选培训项目。社区矫正对象刘某因长期失业陷入困境,且一直有从事电商行业的意愿。了解情况后,社矫局主动对接就业局,为其提供电商平台搭建指导、运营技能培训等“一站式”帮扶,帮助其逐步实现创业梦想。
“精准化”提供岗位。持续探索就业帮扶新路径,特别邀请非遗传承人、友谊县庆丰乡社区学校校长傅玉梅老师,为社区矫正对象传授手工编织技能。培训后,傅老师通过其在友谊县挹娄风情园开设的纪念品商店,定向回收社区矫正对象的手工编织成品,熟练掌握编织技能的社区矫正对象每日可获得70元以上收入,有效帮助困难矫正对象缓解经济压力,实现“技能提升+收入增加”双重目标,为其顺利回归社会注入“强心剂”。
“黄丝带帮教”基地的意义就是集结多方合力共同参与到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帮扶等工作当中,今后友谊县社区矫正管理部门将不断释放专业势能,继续发挥基地优势,加强与民盟、团县委、就业局、民政局、县妇联等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合作,构建起“帮教—成长—反哺”的闭环帮扶体系,共同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关爱和帮扶,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