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记者 杨启坤
在祖国东北边陲,一曲新时代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新“船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世人的目光。
作为经典民歌《乌苏里船歌》的诞生地,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依托乌苏里江湿地、大顶子山森林生态本底与赫哲族文化瑰宝,谱写了一曲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动人乐章。
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近年来饶河县通过文化赋能、产业融合、流量引爆三大战略,实现了文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接待游客达109.8万人次,旅游收入8.6亿元,同比均增长超过31%,成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典范。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文化尊重并重
在文旅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饶河县始终坚守生态红线和文化尊重两大原则,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乌苏里江湿地是东北亚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饶河也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更承载着百年来培育的优秀蜂种,当地严格限制旅游开发区域和游客容量,建立了一整套保护机制,严格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展示赫哲文化,坚持“真实性、尊重性、参与性”原则,避免了商业化过度导致的民族文化失真。同时,将加强数字化建设,通过VR、AR等现代技术提升文化展示水平,让赫哲文化传播得更远。
深化文旅融合,推动乌苏里江流域旅游协作,开发跨境旅游产品,打造东北边境旅游的重要节点。
文化赋能:让独特非遗“活”起来“动”起来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素有“鱼皮部落”之称,其独特的渔猎文化、鱼皮制作技艺和伊玛堪说唱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作为赫哲族重要聚居地,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下足了功夫。
乌苏里船歌文化记忆馆是饶河县文化赋能的标志性工程。该馆不仅完整展示了《乌苏里船歌》的创作历程和艺术价值,还通过声光电技术再现了赫哲族传统渔猎生活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赫哲文化魅力。记忆馆内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学习简单的赫哲语问候,试穿鱼皮服饰,感受这一古老民族的智慧结晶。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则是活态传承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定期开设鱼皮画制作、桦树皮手工艺等课程,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学习。游客中心中心展示的世界最大鱼皮画《赫哲百态图》长达30米,由20余位赫哲族艺人历时两年完成,全景式展现了赫哲族的传统生活、信仰习俗和文化艺术,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
这种“非遗+旅游”的模式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真正让非遗“活”了起来。
产业融合:打造全链条生态文旅新体验
饶河县深谙“独木不成林”的道理,在文旅产业发展中注重多业态融合,构建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体验。
在美食体验方面,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全鱼宴”。乌苏里江水质清澈,盛产大马哈鱼、“三花五罗十八子”等名贵鱼种。赫哲族人传统的塔拉哈、鱼毛等美食,结合现代餐饮理念,形成了包含凉菜、热菜、主食、汤品等十余道鱼鲜的宴席体系。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听赫哲族老人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寓意。
住宿体验同样别具一格,沿乌苏里江岸线打造的江景民宿太空舱群,内部则配备现代化设施。清晨推窗可见江上渔舟点点,夜晚可听涛声入眠,这种独特的住宿体验成为网红打卡点。还提供“农家乐”“渔家乐”等活动,游客可以跟随赫哲族渔民体验撒网捕鱼,感受原生态渔猎生活。
在旅游线路设计上,巧妙串联自然与人文资源,推出了国内国际研学三大类16条精品线路,沿线可观大美饶河的绿色生态美景。
媒体引爆:“流量赋能”助力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在数字经济时代,饶河县文广旅部门敏锐捕捉到流量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积极借力网红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扩大影响力。
与多家机构合作,通过镜头带领粉丝“云游”饶河、探访赫哲族村落、体验鱼皮制作技艺,单场直播最高观看量突破500万人次,网红效应迅速转化为实际客流量。此外,当地还培育了一批本土网红,等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饶河本地日常生活,卢小开积累粉丝超700万,成为饶河文旅的“民间代言人”。这些本土网红的内容更具生活气息和持续性,为目的地营销提供了稳定流量。
节庆活动也是流量聚集的重要抓手。夏季举办的“放歌乌苏里”“开江文化节”“玉文化论坛”等包含民族歌舞展演、非遗市集、渔猎体验等丰富内容,吸引大量游客和媒体关注。擦亮“蜜淌乌苏里·鱼跃赫哲乡”IP。与乌苏里江的优质蜂蜜资源与赫哲族鱼文化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视觉符号和文创产品,并通过故事化内容在社交媒体传播。
未来,乌苏里江畔的这曲“新船歌”,唱响的不仅是一个县域的绿色转型发展,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