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标准农田的金色稻浪,到创业沃土的政策春风,再到养老服务的贴心守护……“十四五”期间,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与改革发展的硬骨头,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干啃难题、以初心暖民心,为“六个龙江”“八个振兴”绘就了鲜活的地方答卷。本报将围绕“民生”“文旅”“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方面推出《“十四五”变化大家说》专栏,聚焦五年蝶变,说变迁、话成就,共叙发展喜悦,共赴未来新程。
刘振国 李璐言 本报记者 郭林林 见习记者 张梦雪
五年间,全市锚定“出行更便捷、生活更舒适”目标,交出了一份亮眼民生答卷:新增绿地128.79公顷、改建公园9座,让“15分钟公园圈”逐步成型。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
市民丁安财说:“迎宾大道修成之后很平坦,原来我们在这片区域都是‘爬’上坡,很费劲,道路修好之后十分便利。”
“维修之前这条道非常颠簸,重修完之后这条道非常的宽敞明亮,走起来太舒服了!”王美艳感慨道。
“我觉得迎宾大道修得很好,跑起来非常轻松。”市民郭宝仁说,道路的变化让城市更加漂亮了,让大家出行多了份舒心与惬意,切实方便了百姓生活。
“太好了,从前来的时候儿没有这些个景啊,现在一来,感觉心情老好了。”市民周玉荣在谈到承平湖公园的变化时笑着说。
一条路的变迁,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发展理念,绘就“便捷出行”蓝图,既要家门口道路设施焕新升级,更需联通内外交通动脉加速延伸。“十四五”期间,我市区域交通网络持续织密,高铁作为高效出行核心载体,接好“便民接力棒”,让城市与远方紧密相连。
“高铁站是5年前建的,之前只能坐绿皮火车,来回特别远。要么是卧铺,要么就是硬座和无座,满车厢都是人,特别拥挤。”市民鲁文强表示,“高铁修好之后,原本一天的路程变成几个小时,看着家乡越来越好,我感到十分自豪。”
“高铁建立以来,回家的速度变快了,我感觉距离家好像更近了,像往常坐上绿皮火车大概得一天多的路程,而现在半天基本就到家了,可以更快地和家人见面。”在外上大学的赵锦帅说。
从承平湖公园的华丽蝶变,到迎宾大道的崭新焕颜;从基础公交亭的功能升级,到多功能民生空间的落地生根……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把“住有宜居、行有便捷”的美好愿景,悄悄融入百姓每一次出行的脚步、每一回休憩的时光。“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建改造市政道路63条、新建背街巷道37条,“大道通畅、小巷洁净”早已从期待变为日常。
“此次焕新,我们一共升级更换了55座新型公交站亭,同时,配备了防水顶棚和休息座椅,能够让市民在出行的过程中更加舒适。”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王宇欣说道,“后续我们还会结合市民需求,持续优化细节,让市民出行更加舒心,也让城市公共服务更有温度。”
“作为市民,这几年我感受到了咱们市公交站亭的变化。这次焕新我能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其中,感到特别荣幸。”公交亭安装工人马腾奎说。
翻开我市“十四五”民生答卷,每一项举措都贴着“百姓需求”的标签,每一步前行都踩着“群众期盼”的节拍。一座座公园葱郁盎然,承载着“推窗见绿”的宜居向往;一条条道路畅通无阻,践行着“出行顺畅”的民生承诺;一件件举措暖意融融,传递着“以人为本”的城市温度。三者交织相融,共同绘就了“十四五”民生画卷的动人底色。如今,站在硕果累累的节点上,大家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随之生长出了新的模样。
五年来,我市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锚定发展航向,以“向新而行”的闯劲破解民生难题,让民生建设的“施工图”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图”,走得坚实、行得稳健,更暖到了百姓心坎上。如今,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民生答卷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获得感,不仅让百姓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更催生出对未来的热切期盼,推动城市民生建设在新征程上向着更优品质、更高水平坚定迈进。
市委宣传部宣教科科长刘晓雪表示,“十五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创新社会宣传方式,尤其是加大社会公益宣传力度,持续提升市民参与城市面貌改善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共同策划”的参与感,提升大家获得可感可及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