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让“北大荒标准”在托管地块“落地生根”
//shuangyashan.dbw.cn  2025-10-09 09:08:37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记者 马静

  今年,五九七农场第一管理区围绕“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以红兴隆区域农服“1133”农服模式为核心抓手,与宝清县七星泡镇胜利村开展垦地合作“大托管”试点工作,有效解决了小农户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更推动了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党建引领聚合力,以组织优势激活垦地合作“新动能”

  充分发挥北大荒标准化种植技术优势及机械作业质量标准,积极宣传垦地合作政策优势和经济效益,多次深入胜利村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耐心倾听村民对托管服务的需求与期望。

  从托管面积、服务内容到利益联结机制,逐环节细化方案,经过多轮洽谈,打消了村民疑虑,最终达成合作共识,确定打造1个千亩方、1个百亩田示范标杆。全程托管面积1200亩,技术服务覆盖1.5万亩,形成“核心示范+辐射带动”的合作格局,彰显党建示范效应。

  科学施策提单产,以技术优势打造托管服务“高标准”

  前端“精准备料”,夯实种植基础。坚持从源头把控,为托管地块“量身定制”种植方案。与胜利村协商,调配农场2台2604型拖拉机,对1200亩托管地块进行统一耙地作业。在种、肥的选择上,向农户推荐抗病性强、产量稳定的“垦农34”大豆品种,并协调农场土壤测试中心对全程托管地块采集土样并进行化验,出具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4份,为农户统一采购肥料提供科学依据。

  中端“精准管理”,创新种植模式。精心组建1支技术服务队6人,2支机车服务队配备农机装备8台(套)。组织管理区技术服务骨干6人与胜利村进行对接,采取大豆宽台匀密栽培模式,应用米豆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三五”早播、精密播种、种肥监控系统、智能喷雾系统等关键技术措施。将北大荒先进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提升种植科学性,保障垦地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程“标准管控”,确保作业质量。制定《垦地合作托管作业标准手册》,对旋耕、起垄、播种、除草、中耕等12个环节明确作业时间、质量要求、验收标准,并安排2名技术人员全程监督。每个环节完成后,管理区与胜利村共同组织验收,农户签字确认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这种“全程留痕、双向监督”的管控模式,确保了北大荒标准在托管地块的“落地生根”。

  技术培训强技能,以能力提升培育新型农民“主力军”

  定制培训方案,精准匹配需求。根据农户的技能短板与托管作物特点,制定“分层次、接地气”的培训计划,“理论+实践”把“田间课堂”设在托管地块,专家现场演示播种机操作、中耕深度调节、病虫害识别等实操技能,农户可亲手操作、提问互动,一对一的指导和解答,真正做到了“对症开方”。

  实操指导到户,解决“急难愁盼”。发现低洼地块积水严重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地头低洼处铺设排水管,有效地将田中积水排出,得到村民的认可。巡田时发现出现红蜘蛛虫害后,及时与村集体对接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药剂和配比方法,并对托管地块无人机飞防作业进行技术指导。共开展培训3次,覆盖胜利村农民、农机手、村干部8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农户培训参与率达95%以上。

  托管服务显成效,以实际成果彰显垦地合作“新价值”

  抗灾能力显著提升,筑牢“稳产防线”。今年夏季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块受旱情影响严重,而胜利村托管地块因采用“大垄种植+标准化中耕”模式,保墒能力大幅提升,1200亩托管地块受旱情影响小,作物长势良好。“通过孟技术员的讲解,了解到作业深度、时机每一样都关键,再用农场的大马力拖拉机作业,效率高、质量好,我们对种好地越来越有信心了”,种植户张来顺在培训现场感慨道。

  成本收益双向优化,鼓起农民“钱袋子”。协调农机合作社为托管地块提供统一作业服务,因规模化作业,机车作业费降至70元,节省机械作业成本1.2万元;统一采购种子、肥料,通过批量议价,种子、肥料合计每亩降本13元,共节省1.56万元。通过管理区与丰收种业达成合作协议,丰收种业对托管地块的大豆以高于市场价回购,预计每亩可增收24元,累计增收2.88万元。

  下一步,第一管理区将锚定目标谋长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再升级”,秋收期间统一调配机车对托管地块进行收获作业,收获后及时进行地号清理,视土壤条件组织大型整地机车对托管地块进行深松联合整地,全面积秋起大垄,通过标准化整地作业,为明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    来源:双鸭山日报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