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全市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民生为大”,把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作为着力点,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运用发展思维补齐民生短板,更好解答百姓所忧所盼,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岭东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务实举措推进系列民生实事一抓到底、落地见效,用实干担当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如今,一件件民生实事,如同春雨般浸润生活的每个角落,化作群众眼里的笑意、手中的暖意、心中的踏实。
居住有保障——筑牢幸福生活“压舱石”
“住有所居”是民生之基。遮风挡雨、安稳度日,是群众对基本生活的朴素向往。
岭东区今年开展“危房排查+安全改造”行动,对辖区内老旧房屋进行全面“体检”,为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提供免费修缮服务;同步推进消防安全升级,完成9栋高层建筑28个单元消防设施的全面改造及3公里消防主管网维修,用扎实行动守护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针对居民楼单元门破损问题,创新采用“居民自筹+政府筹集+物业维修”的方式,动员网格员、物业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征求意见,推进更换与维修,预计今年可完成剩余单元门的全部更换。
实施供水智慧管理项目,改造供水管网8.52公里,推进全区13000块水表全部更换为智能水表,实现“抄表不入户、缴费不出户”,大幅提升用水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改造供热管网3.66公里,有效解决了管道老化腐烂、冬季供热期跑冒水等问题;主动与供热公司沟通,无偿为44户低温住户提供暖气安装、暖气线路改造、过滤网清理及暖气排水放气服务,还为10余户商户和车库用户改造供暖管路,全力保障居民冬季温暖过冬。
出行更顺畅——打通交通脉络“微循环”
“行有所畅”是民生之要。抬脚有路、往来便捷,是群众对出行条件的普遍诉求。
今年以来,岭东区聚焦出行体验与环境秩序,以精细化治理让民生福祉在流动中升温。对兴东大道等主次干路交通标识线重新铺设和翻新,同步增设反光标识、补充更换路灯、优化交通信号灯配置,在中山小学东门道路安装36米长的减速带4条,修复破损道路、人行道板、井盖等市政设施17处,让城市“毛细血管”焕发新活力。
同时,加大执法巡查力度,通过机动巡查与定点值守相结合的方式查处违规车辆,开展机动车乱停乱放专项整治并清理僵尸车,统筹各网络运营公司清理维护影响市容市貌的设施4公里。从畅通出行到美化环境,每一项举措都让群众在便捷有序中感受社会进步,让民生温度在每一段平安旅程中持续升腾。
环境焕新颜——擦亮宜居城市“高颜值”
“居有所美”是民生之盼。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是群众对宜居环境的共同期待。
今年,岭东区持续开展城区“八乱”整治,联合物业企业开展排查整治行动,累计排查楼栋140余栋,清理违规建筑40余处,清理楼道堆积杂物150余车,清理建筑垃圾800余吨。
全面清理域内小开荒4000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3万平方米,在滨水大道、兴东大道、爱民路等道路两侧补植银中杨、云杉、小叶丁香等各色绿植花卉2万余株,并对绿化区域加强日常养护管理;还在居民区内精心打造了33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广场,使昔日“老旧小”焕然一新,变身“舒心院”,让群众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诗和远方”。
景区配套升级同样亮点纷呈,实施东湖景区设施改造工程,完成湖心亭、观澜亭、龙圆阁等标志性建筑的修缮升级,同步配套安装路灯、监控设备并铺设音响线路,既扮靓了景区颜值,又筑牢了安全防线,让这里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新打卡地。
让发展有温度,让幸福有质感。
从老旧小区改造时多留一处休憩空间,到修缮维修时兼顾每家每户的便利,从住房保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落实,到市政设施维护的“绣花功夫”打磨……岭东区将以更细致的调研倾听诉求,以更精准的举措回应期待——持续在“细枝末节”处下功夫、在“常态长效”上见真章,让每一项民生清单都经得起群众检验,变成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实惠的“幸福账单”,让城市的每寸肌理都透着温情,让老百姓的日子在点点滴滴的改善中愈发有滋有味、越来越红红火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