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责强服务 纾困解难助发展
本报讯(首席记者 杨军)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也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今年以来,我市以“推动企业快发展、推进产业快升级”为核心,抢时间、抓进度、快推进,稳增长、促投资、优环境,使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精准调度,稳定工业发展基础。全市工信系统紧盯“小升规”、项目转企入规,确保全年“稳增长”。抓好运行监测调度,针对龙煤双矿、建龙钢铁等占比大、增长快的企业逐一开展调度督导,做好要素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市直骨干企业压舱石作用;针对和兴农副、桦宝农副、宝清米高等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的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更多动能;针对减停产企业开展帮扶指导,帮助尽快稳产增产。1-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9.1%,全省排名第5位。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开展临规企业培育,逐月梳理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集聚多方力量,开展分类指导;协同税务、发改、统计等部门,梳理确定了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及“小升规”企业纳入临规企业库,目前重点培育临规企业22户;同时抓好企业减亏扭亏,通过靶向施策对减停产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全力激发企业生产运行活力。
项目攻坚,提升工业发展活力。构建起全周期、精细化的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建设加码提速。组织企业参展参会,在第七届新博会上积极对接安徽丰原、辽宁方大等重点企业,寻求合作机遇。通过建立“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体系,对重点工业项目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制定项目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前8个月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开复工项目81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稳步推进设备更新,开展政策宣传和专题培训,制作设备更新政策要点宣传板300块,对规上和临规企业实现全覆盖对接解读,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41个、总投资49.77亿元,其中设备购置项目15个、总投资35.89亿元,技改设备购置项目26个、总投资13.88亿元。涉及工业领域“两新”支持项目3个,预计获得支持资金1956万元。技术改造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千企技改专项行动,及时指导企业对技术改造事项应报尽报、应统尽统,工业技术改造开复工项目28个,完成投资4.8亿。黑龙江建龙用能设备多维化升级改造等3个项目成功进入2025年第一批省级技改项目支持名单,共获得前期补助资金710.88万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助企服务,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畅通企业诉求渠道,通过政企常态化沟通及时解决企业难题,全方位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全面启动包联领导“暖企护航行动”,全市包联干部923人,各级包联企业6112户,包联项目95个,累计受理企业问题诉求371个,办结367个,办结率98.92%;积极培育优质企业,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库,以标杆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立呈大豆蛋白等5户企业被认定为2025年第一批、第二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兴农副等5户企业成功复核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龙化工认定为省级数字化标杆企业,睿祥新材料先进钢铁管材创新中心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黑龙新双锅一种低硝低碳排放锅炉产品认定为省首台(套)产品。积极推动政策落实,编制惠企资金政策一本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政策内容,提高政策知晓率。简化政策兑现流程,为建龙钢铁、集佳电气等企业争取省市奖补资金1594.62万元;同时为企业提供周转金6笔,金额1.8亿元。
压实责任,守牢工业发展底线。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升节能降碳保障能力。认真履行“三管三必须”原则,持续提升行业安全保障能力。强化能耗调控,持续对全市27户重点用能工业企业开展日常能耗调度,实施动态监测与精准指导。1-7月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7%,降幅超出预期目标,显现出节能措施的综合成效。成功推动4户企业启动绿色工厂创建工作,储备节能降碳改造项目12个。预计年节约标煤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到行管与监管两手抓、两不误,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