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科技示范园区创新走出无污染农作物生产新路径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记者 王博 摄影报道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农业领域的重要着力点。如何实现“保丰收”与“护生态”的双向统一——既确保粮食稳产优产,又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鲜明导向。
如今,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友谊现代农业嘉年华科技示范园区正以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新路径,成为友谊县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这里以生态农业理念为核心,将高分辨率遥感测绘、GPS高精度定位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农耕智慧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与资源节约的双赢,更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农田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无污染农作物生产开辟了全新路径。
走进园区,首先感受到的是对“生态优先”理念的深度践行。传统农业中,“大水大肥”的粗放式管理虽能短期提升产量,却伴随着土壤退化、水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而在这里,从规划之初便跳出这一逻辑,将“从源头减少资源浪费”作为核心目标,通过构建“监测-调控-优化”的闭环体系,让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率是影响产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传统水稻种植中,田间渠道和池埂往往占据一定面积,导致实际种植面积与地块总面积存在差距。园区通过“渠道硬化+池埂优化”的组合措施,将这一差距压缩到了极致,让有限的土地绽放出更大的生产潜能。
渠道硬化工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对农田生态的深刻考量。传统土渠易因水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且杂草丛生会消耗大量水分和养分。园区采用混凝土预制板对灌溉渠道进行硬化处理,不仅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使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7提升至0.95,还避免了杂草生长带来的资源争夺。
更重要的是,硬化渠道的边坡设计经过精准计算,在保障通水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缩小了占地面积,与传统土渠相比,单条渠道的占地宽度减少了20%,却实现了输水效率提升40%的效果。
池埂优化则是提升土地利用率的“点睛之笔”。传统水稻田的池埂宽度通常在50-80厘米,主要用于分隔地块和农民行走,但这部分土地无法种植作物,造成了资源闲置。园区将池埂宽度缩减至30厘米,并采用混凝土浇筑加固,既保证了机械通行需求,又减少了无效占地。
同时,技术人员对地块布局进行重新规划,采用“大格田”设计,将过去零散的小地块整合为连片的标准化种植区,进一步减少了池埂的总长度。数据显示,通过这两项措施,园区水稻实插面积占比从原来的95%跃升至99%,以万亩稻田计算,这意味着新增了400亩的有效种植面积,每年可多产稻谷约36万公斤。
在追求产量的同时,园区始终坚守生态底线,通过绿色农机与生态技术的协同应用,实现了粮食增产与农田生态保护的“双向奔赴”。
无人驾驶插秧机的应用,成为园区绿色生产的“标志性动作”。与传统人工插秧相比,无人驾驶插秧机通过GPS导航系统实现了厘米级定位,插秧行距、株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保证了秧苗分布的均匀性,为后期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机械插秧的深度统一控制在2-3厘米,避免了人工插秧深浅不一导致的秧苗成活率差异,使亩均秧苗成活率提升至98%以上。同时,无人驾驶设备可按照预设路线自动作业,减少了农机手操作失误造成的重复作业,能耗较传统农机降低15%,碳排放相应减少。
化控促早熟技术的应用,则为农田生态可持续注入了科技力量。东北地区水稻生长周期受气候影响较大,若遭遇早霜,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选出适合当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精准喷施,可调控水稻的生长节奏,在分蘖期促进有效分蘖,在灌浆期加速养分积累,使水稻成熟期提前5-7天,有效避开了早霜风险。更关键的是,这种调节剂为生物源制剂,降解速度快,无残留,不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友谊现代农业嘉年华科技示范园区用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并非“产量与生态不可兼得”的选择题,而是可以通过科技赋能与理念革新,走出一条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也是粮食生产的生态底色。而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共生,每一株稻穗都承载着绿色农业的美好愿景——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融入,这片黑土地必将绽放出更耀眼的生态光芒,为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出宝贵成熟的“友谊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