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县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强劲效能,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今年以来,集贤县在开展“民声零距离实事马上办”百日攻坚行动中,以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为抓手,探索创新“四个一”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推动基层治理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最大限度实现风险隐患“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处理得好”,使辖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坚持系统集成,打造“一站式”矛调中心,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
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集贤县以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为突破口,将学习教育融入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统筹资源做“减法”,以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为依托,建成县级综治中心1个、乡镇分中心9个、村(社区)调委会157个,实现三级阵地覆盖率100%。在县级中心整合司法服务、联合调处等5大功能区,推动25个部门实行“三驻三办”模式(常驻部门即时办、轮驻单位限时办、随驻团队攻坚办),将群众诉求平均办结周期缩短60%。
打捆服务做“加法”,组织住建、人社、司法等单位常驻开展联合接访,吸纳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社会帮扶等社会力量入驻,为群众提供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诉讼服务、信访调处“五位一体”服务。截至目前,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700余人次。
压实责任做“除法”,建立首接负责制与联席会议制,设立“首接窗口”,由首接人员和首办单位负责全程跟踪督办,针对涉及部门多、案情复杂、政策性强等情形的矛盾纠纷,按照访调对接程序,共联动处置土地、邻里等复杂矛盾136件。
深化多元协同,构建“一张网”化解体系,推动矛盾就地解决
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落脚于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让基层治理成效可感可及。
社会多元参与,积极整合“三官一律”等政法力量、“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力量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专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解决。健全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吸纳党员中心户、乡贤人士等进入调解工作组参与化解,确保专业人办专业事。
网格多点施治,组织网格员定期巡查走访全县609个网格,常态化关注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倾向和苗头,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诉求,挖掘潜在的纠纷和隐患,撒大网收集矛盾焦点。截至目前,网格层面化解纠纷485件,占总量72%。
分级多层诊疗,持续健全完善基层“门诊”接诊、乡级“医师”会诊、县级“专家”诊判工作法,即村、社区网格员常态化巡查,就地化解邻里、家庭等简单矛盾;乡镇统筹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力量,联动处置跨村纠纷;县统筹对跨区域、跨领域矛盾定性定调,案结事了。截至目前,“乡贤调解团”化解各类跨村屯矛盾179起。
突出数字赋能,健全“一体化”管理模式,助力处置效率提速
坚持做深做实开门教育,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等调研方式,摸清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实效。
数据全量收集,采取“上级推送+摸排录入+群众申报”方式,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录入县级信息化平台,实现非警情纠纷、人民调解、12345热线等矛盾纠纷数据一次录入、全域交互。截至目前,共采集各类事件近9000件,处置率100%,办结率99.9%。
流转全程闭环,建立矛盾纠纷数据录入、交办、化解、回访闭环管理机制,明确办理时限,设置智能提示,及时督办乡级、村级特急、超期、调解失败等案件,严格防反弹、控外溢。县级平台建立以来,群众纠纷受理处置时间由平均1周压缩至3日内,指令按时办结率100%。
风险全级掌控,实时建立“矛盾热力图”,实施蓝(网格)、黄(乡镇)、橙(多部门)、红(县级专班)四级响应,实现风险隐患轻重分离、层层消化、差别处理,做到主动预防、源头管控。截至目前,共发放工作提示21份,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排查化解工作。
强化制度创新,筑牢“一条链”保障机制,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建立左右协同机制,出台“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实施方案和政法力量进网格等文件,建立健全“四所一庭一中心”无缝衔接、“首接负责”“联席会议”等22个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建立上下联动机制,赋权建立纠纷调处“镇呼县应、上下联动”事项清单5类16项,配套制定“一站式”调解业务流程导图,完善乡镇级矛盾纠纷接诉即办、分流转办等工作机制18项,有效破解“乡镇看得见管不了、县级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等治理困境。
建立综合考评机制,将万人成讼率、诉前调解率、调处成功率、平台办结率等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并提升考核权重,每周开展线上巡查,每月下沉乡镇督导检查,每季度实行工作质效排名,确保矛盾纠纷应录尽录、应报尽报、应调尽调,有效破解乡镇“不愿管”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