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区坚持不懈提能力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能力过硬方能挑重担,作风优良才能打胜仗。尖山区把提能力、转作风、抓落实作为干好工作的重要保证,采取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谋划工作、带头推进落实,示范引导全区上下,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集中精力攻坚破难,落实落细重点任务,真正把能力作风建设成果更多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能力作风大提升大转变。
用思想筑基激活干事动力,在提振干部精气神上“求真功”
牢固树立“抓作风必须抓队伍”的理念,全面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建强学习阵地,建立区级精准滴灌、基层兜底覆盖培训模式,集中组织外埠沉浸式研修、AI应用培训等活动,常态化搭建比武练兵、业务大讲堂等载体,覆盖全区党员干部2600余人次,干部履职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创先争优”氛围日益浓厚,上榜数量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转化成果到位,找准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在学思践悟中探索破题之法。在养老领域,构建“医养+日间照料”双轨布局,引入社会资本运营社区居家养老试点,依托二马路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医养综合体,并推动辖区养老机构与市中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在服务专业性和医养结合水平提升上走出资源整合、服务升级的新路子。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下沉执法力量启动春秋两季环境整治会战,涵盖12个专项行动,完成民生路市场改造,对二马路市场、火车头市场秩序重新规范,解决新兴大街商亭占道经营问题,重塑城市烟火气与秩序感。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建设口袋公园、停车场、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30余个,补齐老城区生活服务与公共空间短板。
找准关键问题,建立并不断完善“节点工作法”,保证各项工作紧盯不放、紧抓不怠。年初以来,将798项年度重点工作细化为2109个节点,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依据重点工作层级加强工作统筹,对26个逾期节点精准调度,提升全区各级抓落实能力。
用创新引领释放工作动能,在积蓄发展动能上“求实效”
坚持以思想破冰推动观念革新,拿出敢闯敢试的锐气推动工作事业创新发展。
提升创新意识,以创新赋能优化升级营商环境,成功推出破产人拯救机制、“二维码释法包”等11项创新举措,谋划推进商业纠纷化解、劳动用工服务等领域创新举措27项,配套24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服务,常态化举办“政商沙龙”活动,进一步厚植营商环境沃土,全区市场主体同比新增11.7%,新增纳税主体600余家,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5.7%。
拓展创新思路,以创新赋能产业层次跃升,打破区域耕地面积小、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的发展瓶颈,对接省农科院富硒农业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围绕双兴村设施农业基础和文旅资源,正在编制富硒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将富硒技术应用到棚室蔬菜、特色采摘种植环节,在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同时,打造“硒游记”文旅IP和“硒餐厅”“硒食坊”等特色品牌,探索走出近郊农业差异化发展新路径。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力促龙民黑猪繁育养殖基地项目落地,现已完成14栋圈舍、精料库等主体建设,投产后养殖规模可达万头,成为东部最大黑猪繁育基地,可丰富城区高端肉类产品供给。
展现创新成果,以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持续引导企业深化研发与技改转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达到300余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50余万元,累计研发新产品3个,黑龙双锅研发低硝低碳排放锅炉成功申报2025年度首台(套)产品,四代+++智能化节能锅炉入选联合国全球示范推广项目。创新成果不断转化带来工业经济整体企稳回暖,截至7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
用攻坚克难践行实干担当,在解决发展难题上“求突破”
始终坚持将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与重点突破性工作相结合,将能力作风建设成果体现在敢于碰硬和善于破题上。
将攻坚力度向发展短板倾斜,抓好招商源头活水,四大班子全员上阵,共新签约项目7个,项目落地转化率达100%,实现利用内资同比增长41.99%。同时,稳步推进省级重点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在库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3%,投资强度同比增长8%。
将攻坚方向向基层减负聚焦,针对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在乡(街道)履职清单出台后,制定推动社区减负长效化工作机制,探索基层数据一次填报、部门报表一库生成模式,让社区干部有更多精力下沉服务群众。
将攻坚重点向群众诉求发力,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回应重点领域民生关切,系统推动校服采购市场化改革、农村供水管网改造、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同时,通过群众点题,自主推出涵盖“一套桌椅”“一个车位”等为主要内容的“9个一”民生实事清单,在居民小区划定停车位3600余个、设置休闲桌椅110套、新增绿化植被1.1万余株,让民生实事见于街巷、惠及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