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乌苏里江畔的“铿锵玫瑰”
//shuangyashan.dbw.cn  2025-09-09 07:35:48

——饶河县四排边境派出所护边员徐丽梅的五年六千公里守边路

本报记者 杨启坤

  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的乌苏里江畔,58岁的徐丽梅总能被认出来——不是因为她总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护边服,而是江风刻在她脸上的纹路里,藏着太多与界江相守的故事。五年前,这个土生土长的四排赫哲族乡人接过护边员袖标,从守家的农妇变成了守界江的“哨兵”,用脚步在蜿蜒的边境线上,走出了一条6000多公里的忠诚轨迹。

  江堤上的“警报器”:把险情挡在界江之外

  徐丽梅管自己的巡逻包叫“百宝囊”,里面装着望远镜、记事本,还有根磨得光滑的木杆——那是她自制的探冰杆。四排边境派出所管辖的这段江,夏天江水说涨就涨,冬天冰面藏着暗裂,可她的脚步从没停过。

  2024年汛期的一个清晨,徐丽梅沿着江堤走,脚底下忽然觉得不对劲——往日结实的堤岸土块,一踩竟往下掉渣。她蹲下来扒开草丛看,心一下子揪紧了:江水冲刷出的暗沟正往堤里渗,再等几个小时,说不定就塌了!她顾不上裤脚沾满泥水,掏出手机连着打了三个电话,先报给派出所,再喊来附近的村民。等民警和抢险队员赶到时,徐丽梅已经用树枝在危险区域圈出了警示圈,手里攥着湿透的记事本,上面记着江水上涨的速度、堤岸松动的范围。那场抢险从清晨忙到日暮,当最后一袋沙袋堵上暗沟,她才发现自己的鞋早就陷在泥里拔不出来,脚也肿得像个馒头。

  到了冬天,徐丽梅的探冰杆就派上了大用场。她带着队员在冰面上“打游击”,杆头敲下去,声音脆的是实冰,发闷的就得做记号。有次发现一处冰面下有空洞,她守在旁边愣是没走,直到派出所的警示桩立起来才离开。“这冰窟窿要是没看见,渔民或者游客掉下去,那就是人命关天的事。”五年来,她标记的23处冰面隐患点,没出过一次意外。

  乡亲们的“传声筒”:把安全种进人心坎里

     “丽梅姐,今早看见俩陌生船往江中间开,我给你拍了照片。”如今在四排赫哲族乡,只要村民发现不对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徐丽梅。没人比她更懂这里的人情——她在这儿住了一辈子,谁家的渔船什么时候出江、哪个滩涂常有人歇脚,她都门儿清。

  2023年秋天,徐丽梅在江边碰见几个渔民闲聊,说“有人想夜里开船越界捞鱼,给的钱不少”。她心里一紧,表面上跟着聊天,暗地里把时间、地点、说话人的模样都记在了心里。当天下午,她就揣着记事本找到了派出所。民警根据她提供的线索蹲守,果然在凌晨截住了准备越界的渔船,及时阻止了一起违规事件。

  “咱守的不只是江,是国家的地界,一分一毫都不能松。”徐丽梅常把这话挂在嘴边。

  除了盯紧“外头的事”,她更爱往乡亲们家里跑。谁家娶了新媳妇、来了串门的亲戚,她准会带着边境法规小册子上门,用大白话讲“为啥不能越界”“看见陌生情况该咋办”。有次去村里的小卖部,看见几个孩子在江边上追着玩,她赶紧喊住,蹲下来给孩子们讲自己见过的冰面险情,末了还掏出几颗糖:“记住喽,江边上玩得离远点,这是咱的界江,得好好护着。”

  如今,村里的老人孩子都知道,徐丽梅的话得听——那是护着家的话。

  界江边的“常青藤”:把日子过成守边的诗

  每天清晨,徐丽梅都会先站在家门口望一眼江。天刚蒙蒙亮时,江面上飘着薄雾,对岸的树林隐约可见,她总说:“你看这江多静,可咱得睁大眼睛,这静里头藏着责任。”

  五年巡边,她的鞋底磨破了17双,记事本写满了4本,上面记着江水位的变化、滩涂的新痕迹,还有村民反映的小事。有人问她,都快60岁了,这么拼图啥?她指着胸前的护边员徽章笑:“你看这江,是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多走一步,这江就多一分安稳,咱百姓的日子就多一分踏实。”

  去年冬天,派出所给护边员拍工作照,徐丽梅站在冰面上,身后是茫茫的雪和静静流淌的界江,她把袖标抻了又抻,笑得特别实在。照片洗出来,她贴在了家里的墙上,旁边是孙子画的画——画里有个穿红衣服的奶奶,牵着一根线,线的另一头,拴着长长的乌苏里江。

  如今,四排赫哲族乡的护边队伍里,多了不少年轻人,他们都喊徐丽梅“师傅”,跟着她学认江道、学辨险情。

  江风依旧吹着,徐丽梅的脚步还在往前迈,就像乌苏里江边的一棵常青藤,把根扎在这片土地上,守着江,守着家,守着心里那片稳稳的平安。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