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青山碧水映幸福
//shuangyashan.dbw.cn  2025-08-26 06:03:00

  解码九三村“绿富美”的生态蝶变秘籍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山青、水净,树绿、花香、鸟鸣……跃然眼前的色彩斑斓画卷令人赏心悦目,这幅生机盎然的“高颜值”图景,恰是四方台区太保镇九三村生态蝶变的鲜活注脚。

  “护好山水,映照幸福”。近年来,四方台区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持之以恒保生态、建生态、营生态,推动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以“生态”之笔,描摹“两山”理念鲜明底色。

  作为四方台区的典范,九三村的“生态蝶变”实践始终贯穿着价值转化的创新思维。面对发展困境,在区镇的引领下,村里实施“荒山治理+农业旅游+多种经营”模式,通过生态修复、发展现代农业,并引入农旅项目,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曾几何时,一方水土成就不了一方人。昔日,九三村的荒山和废弃地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横亘在村庄发展的道路上。每到雨季,山上的泥土便会随着雨水肆意流淌,冲刷着原本就脆弱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愈发严重。废弃地更是无人问津,常年杂草丛生,成为村庄环境的一块“伤疤”,亟待治理。

  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等问题,令九三村发展举步维艰。“那时候,山上光秃秃的,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一下雨,泥水就顺着山坡往下淌,把地里的庄稼都冲坏了。”村里的老人回忆起过去满是心酸与无奈。

  “绿富美”故事翻开新页。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九三村开始真正地踏上了生态转型的道路,因地制宜打造出“移步换景”的田园生态景观。

  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资金支持,利用村里的荒山和废弃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打造百合花园,在荒芜的山坡上种满了品种多样的百合花,白色清新脱俗、红色活力耀眼、粉色柔和温馨,缤纷的美丽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赏花拍照,带动了园区餐饮、游乐等产业的发展。

  设计建设了景观水体,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周围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为生态农业园区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新建了户外野餐房、网红桥、休闲长廊等设施,铺设步道砖场地供游客休息、就餐、烧烤,形成了集文化旅游、农业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农旅格局。

  “听说以前这里就是片荒山,啥都没有,现在变成了成片的花海,还有很多配套设施,带着家人从城里来这里休闲娱乐,心情十分舒畅。”一名慕名前来的游客高兴地说。
九三村协调发展的一大可贵之处在于其不断走向广度与深度,与生态建设相互呼应,村里以“产业兴旺”激活生态经济引擎,让曾经的荒山废弃地蜕变成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村里利用先进石墨烯技术建设了温室果蔬大棚。与传统大棚相比,石墨烯大棚具有诸多优势,它控温稳定,夜间也能维持18摄氏度恒温,缩短了果蔬生长周期。

  果蔬生长季节,走进大棚,一股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绿油油的草莓苗等在石墨烯发热膜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为村民带来致富的希望。

  大棚里,村民们忙碌而充实地劳作着,他们不仅可以在大棚里打工挣钱,还能学习到先进的种植技术。村民张大姐说,以前靠种点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好了,在大棚里打工,每天能挣100多块钱,也不耽误照顾家里,真是挺开心的。

  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为九三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发展的同时,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旅、富民“三业”协同发展。

  九三之美,美在生态。站在九三村的生态农业园区里,望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对村庄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造一方林田、保一汪清水,留一片绿叶。以“生态指挥棒”为引领,九三村在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命题下继续刻苦求解,全力呵护家乡的青山绿水、黑土蓝天。

  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计划扩大温室果蔬大棚和百合花园的规模,引进更多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开发更多特色旅游项目,如亲子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

  围绕注重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旅游品牌。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和旅游推介会,提高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荒山废弃地到“绿富美”,从贫困落后到产业兴旺,九三村的蝶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证明,只要方向正确、久久为功,小村庄同样可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作者:    来源:双鸭山日报    编辑:安贺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