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一条条整洁平坦的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绿树环绕的村庄整洁优美,一支支土生土长的业余文艺队活跃社区村屯,一座座配套健全的文化广场洋溢着欢声笑语……
迎着初秋的阳光,走进双鸭山大地,一幅宜居宜业、温馨怡人的美丽幸福画卷,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双鸭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生的生动变化。
巩固成果守底线,有效衔接促振兴。去年以来,我市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底线思维,坚持“守底线、增动力、抓发展、促振兴”协同推进,持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决筑牢粮食安全屏障,有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多双鸭山力量。
“小帮扶”托起“大收益”。各类帮扶措施有力落实,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近千人,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全市农村居民实现收入2.01万元,同比增长6.3%,没有出现返贫致贫现象,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小特产”做成“大产业”。扎实推进产业帮扶,充分发挥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推作用,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3个,经营性帮扶产业项目27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5个。
“小保障”守护“大民生”。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控辍保学持续常态清零,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监测户家庭医生签约率、随访率均达到100%,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医保参保做到应参尽参,改造农村危房65户,全市落实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资金1361万元、农村饮水维修养护水利发展资金183万元,55处村屯集中供水工程老旧供水设施得到维修养护,进一步提升村屯的安全饮水质量。全市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中已纳入农村低保2082人、特困供养130人、低保边缘27人、临时救助1人次,实现应保尽保,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一张张开心笑脸,见证着城乡群众可感、可知、可及的幸福;一串串醒目数字,也可清晰地看到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所走过的铿锵步伐。
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需要不遗余力持续巩固。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我市锚定目标任务,坚持靶心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全力以赴打好过渡期收官战。
努力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质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精准监测、加力帮扶,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通过优化工作方法,发挥大数据信息系统作用,健全及时预警、快速响应、高效排查、精准帮扶等工作机制,对因病因灾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救助,坚决防止积少成多造成规模性返贫。同时认真梳理现有帮扶政策,建立健全帮扶政策“工具箱”,构建分层分类帮扶体系,落实精准帮扶举措。
全面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和教育资助工作,做好大病救治、慢病签约服务、乡村医疗服务、先诊疗后付费、基本医疗参保、分类资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等政策落实,做好动态监测,实施危房改造,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持续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强化扶志扶智,有针对性加大就业和产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管好用好以工代赈、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加强脱贫人口就业培训,稳住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分类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严格落实“四个一批”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帮扶产业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分类落实帮扶政策,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举全市之力、谋创新之策、行非常之举、尽非常之责。我市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动能,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健全责任落实体系,严格执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形成“市级统筹、县区主责、乡村落实”责任体系,完善市委统筹、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细化各级党委、政府、行业部门责任清单,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链条。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通过召开会议、定期调度,强化沟通协调和统筹推进;各级党政“一把手”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谋划部署、督办落实,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带头包联重点乡镇、重点村,推动解决产业发展、防返贫监测、就业帮扶等难点问题,做到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行业部门主动认领任务,细化政策措施,形成政策集成、资源整合、力量集合的工作格局,确保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精准落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深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行业部门主责、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推动财政、人社、水务、教育等部门主动对接乡村振兴需求,在资金整合、项目建设、政策扶持上形成合力。强化跨部门信息共享,打破数据壁垒,实现防返贫监测、产业帮扶、务工就业等信息实时互通,提升工作协同效率。
夯实基层组织根基,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督促驻村干部沉在村里、扎根基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党员联户、设岗定责,引导党员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群众服务中亮身份、作表率。同时强化考核监督问效,凝聚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艰,思则有解。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接过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我市将以最硬核的举措高质量巩固成果,以作示范的标准融合发展促振兴,引领全市上下迈上前进新征程,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