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区让文明与群众同心同行
本报首席记者 韩庆权
近年来,尖山区作为市中心城区,聚合地域和资源双重优势,通过在“破”字上找方法、在“聚”字上求突破、在“暖”字上做践行,充分凝聚社会力量,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百花齐放、走深走实,让文明与群众同心同行,展现出中心城区使命担当。
深化认识,在“破”字上找方法
立足中心城区特点,坚持党委统筹,着力破除理念、路径、机制方面障碍。
以固本意识破“任务思维”,打破“为完成而推动”的思维定势,推行“支部建在实践站、党员带头做志愿”模式,通过打造“小院课堂”等一批宣讲品牌,让理论宣讲融入家长里短,让政策解读对准群众的急难愁盼,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培植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园”。
以共治格局破“单打独斗”,通过组织农业部门办技能培训、民政部门抓养老服务、卫健部门进站义诊等主题活动,将文明实践嵌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中心工作,推动资源向实践阵地倾斜。
以互动闭环破“单向灌输”,建立“群众点单、党委派单、志愿接单”机制,通过网格员走访、线上征集等方式精准捕捉群众需求,动态调整实践项目,激发群众内心认同,变“被动响应”为“主动融入”。
攥指成拳,在“聚”字上求突破
尖山区发挥全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全力整合各方资源力量,通过实施聚队伍、聚阵地、聚人气,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广泛高效开展。
联动市级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将分散的社会资源整合为力量支撑,先后组建“银龄宣讲团”等特色志愿者服务组织324个,引导各方力量履行社会责任,广泛开展助困、助老、助残等文明实践活动。
整合全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场馆等场所,针对服务群体不同特征,差异化设置了党员宣讲、中老年书画、传统文化等功能区域,积极推动“文明服务”前移,激活基层“沉睡”阵地资源。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与社区文明实践站“一对一”结对共建机制,吸引缘聚文化艺术协会等41家社会组织入驻文明实践所站,合力开展文艺惠民、环境治理、卫生健康等活动800余场次,有效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心系群众,在“暖”字上做文章
尖山区聚焦文明实践“精准化、常态化、品牌化”,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建强用好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面扛起中心城区责任,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暖”字文章,让文明实践持续聚焦民生所需、民生所望、民生所想。
让宣讲“接地气”。推出“微宣讲”“文艺宣讲”等特色品牌,将课堂搬到广场、小区、农家院,面对面讲理论、讲政策、讲技术、讲安全,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
在公园广场等人流旺地举办“社区艺术节”等活动,让活动“贴民心”。针对“一老一小”开展了“暖心守护夕阳红”“温情暖童心”等系列活动,开设公益课堂1800余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打造“迎新春民族音乐会”等一批活动品牌,让成果“展新风”。近年来,先后举办大型主题活动90余场次,先后荣获优秀志愿服务典型、“三下乡”服务标兵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23项,展现了文明实践工作的蓬勃活力和积极成效。
通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尖山区用心、用功、用情,构筑起覆盖主城区全域、居民触手可及、浸润民心的文明实践矩阵,让文明与群众同心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