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八五二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户吕庆国的150亩玉米田里热闹非凡——数千只白鹅在青纱帐间昂首踱步,时而低头啄食杂草害虫,时而扑腾翅膀追逐嬉戏。这群“生态卫士”不仅让玉米地焕发新活力,更让这片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以前鹅群养在水泡里,现在放进玉米地,真是一举多得!”吕庆国算起生态账笑意盈盈,“鹅吃杂草害虫省下农药钱,粪便当肥省去化肥钱,今年每只鹅比往年大一圈,单只多卖8块不说,玉米穗子也更饱满了。”这得益于第三管理区探索的“鹅玉共生”生态种养模式。鹅在田间活动时,既清理杂草减少病虫害,又通过啄食须根刺激玉米扎根更深;其粪便自然腐熟为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达30%以上。这种“鹅促玉长、玉养鹅肥”的良性循环,不仅让玉米品质显著提升,更通过规模化养鹅拓宽增收渠道。
苏照莉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