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赫哲圣山大顶子 千年传承展新光
//shuangyashan.dbw.cn  2025-08-13 05:57:00

  

本报记者 杨启坤

  清晨,晨雾漫过海拔801米的大顶子山山脊时,今年70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付占祥正带着孙女在山脚下的白桦林里辨认桦树皮的纹路。“看这树结,像不像咱赫哲人渔网上的浮漂?”老人粗糙的手掌抚过树干,孙女手中的平板电脑正同步记录着树皮纹理——这是饶河县文旅部门为“桦皮制作技艺”建档时的一幕。这座被赫哲人视为“圣山”的大顶子山,正以古老与新生交织的姿态,讲述着一个民族的传承故事。

  清晨的大顶子山森林公园,薄雾缭绕,宛如仙境。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脚下是松软的针叶,耳边是清脆的鸟鸣。登临山顶天佑阁,极目远眺,乌苏里江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远眺对岸俄罗斯锡霍特山脉,构成了一幅独特的边境风情画。山间的达子香竞相绽放,粉白相间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在大顶子山巅,几座太空舱如同天外来客,静静悬浮于云海之上。智能舱门轻启,全景落地窗瞬间将完达山余脉的苍翠、乌苏里江的蜿蜒尽收眼底。入夜后,透过穹顶数着触手可及的繁星,山风轻抚舱体发出催眠的白噪音。清晨被第一缕阳光吻醒时,云瀑正从脚下流过——这是离天空最近的梦境。

  大顶子山的“圣名”,源于赫哲人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山脚下的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至今保留着“开耕节”的传统仪式: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族中长者会带领年轻人摆上牛头、水果等祭祀用品,祈福渔猎丰收、稻谷满仓。过去,这里的赫哲人以渔猎为生,大顶子山是他们辨别方向的“天然坐标”,山中的动植物是生存的“衣食之源”;如今,虽然渔猎不再是主要生计,但圣山承载的文化认同从未改变。走进小南河村,关东味十足。道两旁一排排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大车店子里的花棉袄和大火炕,柴火灶正噼啪作响,大铁锅里炖着散养溜达鸡,浓郁的汤汁咕嘟着土豆和榛蘑的香气。刚出锅的手工馒头带着焦脆的底儿,自家菜园种的小葱蘸上农家大酱,就着酸菜白肉血肠,满口都是黑土地的豪迈。火炕上摆开小炕桌,一壶烧酒暖身子,窗外的红灯笼晃着光影,这粗犷鲜香的关东味,让人吃得额头冒汗,心里透亮。

  圣山的“新光”,更照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依托大顶子山的生态与文化资源,饶河县打造了“春赏山花、夏观云海、秋品鱼宴、冬玩冰雪”的旅游线路。村民们开起了民宿,推出了“赫哲八大碗”等特色美食,曾经“养在深闺”的圣山成了网红打卡地。

  夕阳西下时,大顶子山的轮廓被染成金红色。山脚下,饶河县非遗工坊的灯光与村民家的炊烟交织,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与“伊玛堪”的吟唱。这座赫哲圣山,既守护着千年的文化根脉,又孕育着崭新的生活希望——就像山顶的松树,深扎传统的土壤,向着未来的阳光生长。

作者:    来源:双鸭山日报    编辑:安贺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