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前的历史回响
本报记者 杨启坤
近日,记者走进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主峰下的缓坡处,一座纪念碑静静矗立。碑身上“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几个大字,在岁月的摩挲下愈发庄严肃穆,无声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热血激荡的抗战历史,也成为人们铭记抗战历史、缅怀抗联英烈的精神坐标。
烽火初燃:国难当头的“星星之火”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迅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三江一带虽有爱国将士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1933年末,饶河也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国难当头,中共饶河中心县委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挺身而出,唤起民众,组建了饶河抗日游击队。这星星之火,迅速在这片土地上燃起了抗日的燎原之势。
难忘记忆:十二年浴血的“壮丽史诗”
饶河县教体局退休老同志王增章家里祖辈都是饶河人。每当说起饶河的抗战史,他的眼角总会含着泪花。他对记者讲:“饶河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牺牲的壮丽史诗。队伍从最初的星星点点,在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持下,不断壮大,先后发展为抗日联军四军四团、二师,直至第七军,最多时拥有三千健儿。他们活跃在阵前敌后,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足迹遍布那丹之岭,热血洒遍三江之野,历经十二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让敌寇闻风丧胆。”
英烈群像:陈荣久与他的战友们
在这支英雄的队伍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烈。陈荣久,这位抗联七军军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3月,陈荣久率150余名战士在饶河县大顶子山后天津班屏岭山下,遭遇300余人的日伪军讨伐队。敌众我寡,形势危急,但陈荣久毫不畏惧,毅然率部阻击。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然而,在掩护部队转移时,陈荣久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
众志如钢:英烈名录背后的“全民抗战”
饶河县教体局退休党组书记王永举对饶河县抗日战争史始终铭记于心。他对记者说:“除了陈荣久,还有李学福、张文偕、李斗文、朴振宇、王汝起、姜克智等众多英烈,他们都是中华优秀儿女的代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鱼水情深:百姓与游击队的“生死相托”
饶河抗日游击队的战斗,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粮送药、传递情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着力量。许多村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和家人的生命,也要保护游击队员。这种军民鱼水情深,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动体现。
碑上英魂:雕像凝视的“和平图景”
王永举说:“如今,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已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瞻仰、缅怀。碑身顶端,那位抗联战士持枪前进的雕像,他叫陈翰章,27岁就担任抗联师长,在一次突围中被日军包围,子弹打光后就用石头砸,直到被敌人刺穿胸膛。牺牲前他说:‘我死了也要面朝家乡的方向。’如今,他凝视的方向早已稻浪翻滚,当年他守护的土地,再也听不到枪声,只有风吹麦浪的声响,像无数英魂在轻声微笑。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战斗场景,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碑后的碑文,用简短而精辟的词句,概述了抗日联军第七军的奋斗历程,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传承:从悲壮历史到和平坚守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先烈们的缅怀与纪念,更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要坚定捍卫和平的决心,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在这片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