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七星山抗联密营遗址
本报首席记者 杨昕宇
“八十勇士登崖峰,奋战山关日夜行。击退倭寇三千众,壮士鲜血染七星。忠骨林立冲霄汉,洒泪青峦祭英灵。”这是抗联老战士李敏(省政协原副主席)在1981年回访双鸭山市集贤县七星山时的即兴所作。作为东北抗日联军重要的后方根据地之一,七星山抗联密营遗址就隐于此间的层林之下。近日,记者深入这片山林,追寻数十年前那段抗战岁月的印记。
位于七星山山脚的集贤县红色抗联体验馆距县城30多公里。“当时敌人严密封锁了周边地区,抗联战士冬天只能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密林深处战斗、生活。”讲解员介绍,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东北抗联还要建立兵工厂独立生产武器,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在抗联体验馆的展示区里,机床齿轮、步枪枪管、药瓶、缝纫机头等各类抗联文物一一陈列,斑驳锈迹诉说着岁月沧桑。
七星山原称“七星砬子”,属完达山余脉,位于集贤县城西南方向35公里处,主峰海拔852.7米,方圆百余里山高林密,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1936年初,时任下江特委特派员的刘忠民(1937年2月兼富锦县委书记)、抗联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抗联六军司令部徐光海(1937年2月任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在集贤县福利镇玻璃岗村(今东荣村)成立军队地方领导小组,筹建七星山抗联后方根据地。1937年开始,抗联独立师、六军、三军、八军、五军、四军先后在这里建设兵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军政干校、营舍等,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三、四、五、六、八、十一军等6个军规模最大、功能较全的重要后方密营。
时光荏苒,8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战火硝烟,已经湮灭在青山绿水中,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抗联精神却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人铭记艰苦岁月、肩负使命担当。
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人、宣讲人,集贤县老促会会长朴永鹤对七星山区域的抗日斗争史情有独钟。从2003年起,朴永鹤和老促会的同事们足迹踏遍七星山密林、三江大地,执着挖掘抗联英烈事迹,努力重现抗联历史遗迹,收集整理出版集贤县抗日斗争史料,并在集贤县委、县政府支持下,设立“老道沟密营遗址”“李兆麟智取玻璃岗旧址”“抗联十一军军政干部学校遗址”等抗联遗迹纪念碑15座。
朴永鹤告诉记者,在七星山已找到兵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军政干校、营舍等12处抗联遗址,70多个遗迹。在兵工厂遗址发掘出冲锋枪枪管,匣橹子手枪枪管半成品、机床零部件、抬钳子、火车钢梗、自制子弹头、各种工具等;在被服厂遗址发掘出缝纫机头、缝纫机架子、熨斗、剪刀、铁纽扣、服装残片等;在军政干部学校遗址发掘出锹、镐、铁锯、锅、斧子、小磨、铁炉子等生活用品;在医院(养伤所)遗址发掘出中药碾子、药罐子、小手术刀,各种药瓶,工作台板以及仍末完全腐烂的床铺等。
“这些遗址中发现和出土的2000多件抗联实物,有力证实了七星山密营作为东北抗联后方根据地之一,在打击日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七星山的存在与生活、战斗的艰难历程。”朴永鹤介绍说,在艰难的条件下,密营的工人和战士们用简陋的工具手工操作,不仅制造出匣橹子手枪、手提式自动冲锋枪和直把机关枪,而且还能制造出杀伤力很强的瓜形手榴弹,迫击炮弹和子弹头;同时,被服厂缝制大量服装、鞋帽,解决抗联战士燃眉之急;军政干部学校培养的连、排级骨干充实到一线部队,有力提高抗联部队的战斗力;后方医院用中草药土方土法治疗伤员,让战士们作战更加勇敢……
抗联活动频繁的七星山引起了敌军的高度关注。为了切断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日军在集贤地区推行了灭绝人性“集团部落”政策,强制附近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少,必须服从命令,进入军方划定的封闭区域,遭受严苛的部落化管理。
村民们进入“部落”后,只能搭建简陋的棚屋,或是挖掘出深坑,在顶部架起横木,铺上厚厚的干草,再用湿土密封,如同回到了远古时代,唯一的出入口狭小,空气污浊,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灾难。
为消灭七星山上的抗联队伍,日军调动大量兵力布防,在山边地带驻扎了大批日伪军和伪警察队,对所有进山通道都实行严密封锁,企图困降、消灭我抗联。
1937年夏天,驻守集贤镇的400多名日伪军向七星山进犯,当敌人进入我军第一道兵站时,守卫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枪炮声传到兵工厂,工人们迅速把机器拆开,进行转移和掩藏,待敌人被打退,把机器聚拢回来安装好,又恢复生产。
1938年2月,山里冰雪未融,天气乍暖还寒,日伪当局调集一千多名日伪军由叛徒带路,对兵工厂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进攻,20名护厂战士和工人们与敌军展开殊死战斗,英勇牺牲。1939年初,屡次进攻受挫的日军调集了3000多人包围七星山,向抗联战士发起猛烈进攻。守卫兵工厂的80多名战士、工人同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毙敌数百人。日军靠强大兵力,昼夜不停地从山下向山上进攻,并残暴地施放毒气,守卫兵工厂的战士、工人在战斗中全部牺牲,兵工厂惨遭破坏。
当年的抗联兵营及兵工厂、医院等被日军烧毁,只保存下来山坡下的“地窨子”坑。经朴永鹤等人连续十余年挖掘后,出土了当年抗联战士所用的武器、机床、缝纫机头和部分生活用品。
一段历史,波澜壮阔;一种精神,辉映未来。依托这个密营,抗联队伍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它开辟了通往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对保障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加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抗战胜利后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七星山这片红色土地上,抗联队伍和人民群众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牺牲在集贤地区的师级干部就有李天柱、张相武、金根、徐光海、王疏峰、柴阴轩等人。
抗联先辈用生命谱写了战斗篇章,留给后人丰厚的精神财富文旅资源。近三年来,集贤县委、县政府围绕七星山抗联遗址群,以全新理念、创新方式、科技手段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建设七星山红色抗联体验馆,用大量文物及声光电一体化的现代化史料展示系统带领消费者穿越时空,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升级完善抗联影视基地,打造了抗联十一军后勤部、弓箭馆、森林烤吧、真人CS野战基地等娱乐生活设施;打造生态景观路9000余延长米、升级“红色抗联栈道”5000余米、台阶4000多级,全面提升景区旅游体验和文化内涵。同时,整理散落在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集贤县从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全链条发力,用活现有红色资源,深挖盘活潜在可塑红色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修通了七公里“抗联路”,让游客直抵抗联遗址,身临其境体验抗联当年战斗生活的真实感受;在城区通往七星山沿线,设立福利镇东荣村“李兆麟智取玻璃岗”旧址纪念碑、福利镇红联村“富锦县党组织发展地红色教育馆”等,用红色载体打造、红色景点创建、红心党性锤炼、红色文化宣传等系列工作,把红色资源“亮”出来,让红色故事“火”起来,让红色教育“活”起来,为革命老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探路先行。如今,集贤县已被国家民政部认定为革命老区县、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命名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名县”,“七星砬子抗联遗址”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联事迹昭后人,红色精神代代传。由抗联精神繁衍出来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以文旅产业发展为机遇的集贤县红色旅游产业,在国家倡导发展文旅产业的大背景下,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助力集贤县红色旅游产业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