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台区走好“生态修复+农文旅业”融合发展之路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文/摄
在四方台紫云岭连绵起伏的山峦树木之中,每年五月中旬,连绵不断的兴安杜鹃花(又名达子香、映山红)一丛丛一簇簇傲然绽放,鲜花绿树相映相伴,彩云霓裳万紫千红,似锦似霞美轮美奂,引来游人无数,令人心旷神怡,无不陶醉其中。
紫云岭,曾是四方台区生态之殇。上世纪末,长期过度开垦、放牧与采石,让山体植被几近殆尽。裸露的岩石沟壑似大地伤痕,雨季泥石流频发,周边居民深受其害。修复前,这里森林覆盖率不足60%,水土流失面积超区域总面积30%。
“那时候,一刮风,满天黄土;一下雨,洪水横流。”居住在紫云岭山脚下的一位老人如此回忆往昔。生态的恶化,不仅威胁民生,更成为区域发展的沉重枷锁。如何唤醒这片沉睡的山林?四方台区选择走“生态修复+农文旅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2020年,双鸭山市与佛山市签署“两山合作”协议,为紫云岭生态修复注入强劲动力。四方台区以“拆、清、治、用”为策略,全面启动紫云岭区域治理帷幕,旨在通过平整地形、客土置换、植被复育等举措,让荒山逐渐焕发新的生机。
因地制宜是生态修复的基石。四方台区依据紫云岭的气候与土壤特点,精心挑选樟子松、白桦、山丁子等耐寒耐旱树种,科学构建混交林体系。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种植,从挖坑深度到覆土厚度,严格把关,确保树木成活率。截至2025年,累计栽植树木5万余株,覆盖面积超200亩,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已然成型。
随着树木茁壮成长,森林的生态功能日益强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显著。监测数据显示,修复后区域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大幅提升,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引入客土对贫瘠的土壤进行置换和改良,提高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通过多年的努力,这里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显著增加,酸碱度也得到了有效调节。如今,山上的树木生长更加旺盛,枝叶更加繁茂,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紫云岭不仅是山林,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野生兴安杜鹃曾是这里的“原住民”,却因过度开发濒临灭绝。为了恢复原有生态,四方台区划定1000余亩核心区,建立野生兴安杜鹃保护区,组建专业巡护队伍,加强日常管理与监测。春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海吸引众多游客,与之共生的野兔、松鼠、鸟类等动物种群也逐渐恢复,生态链完整重建,紫云岭成为“城市中的自然博物馆”。
生态修复的目的不仅在于“守绿”,更在于“用绿”。四方台区依托紫云岭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构建“山河水库—紫云岭森林公园—现代农业园”旅游动线。借助与佛山市合作的契机,为紫云岭森林公园配套建设一系列旅游设施。观景木栈道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森林的宁静与神秘;游客中心提供旅游咨询、休闲餐饮等一站式服务;多个观景台、休息区等景点,为游客带来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以前这里垃圾成堆,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当地村民感慨万千。
修复后的紫云岭成效斐然。森林覆盖率跃升至85%,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0%。紫云岭森林公园、花海景观区等,成为双鸭山市的生态名片。更重要的是,四方台区通过“生态+文旅+农业”模式,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径。
生态效益提升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旅游开发为当地带来可观收入。自2020年景区改造提升以来,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旅游产业的繁荣带动周边餐饮、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饭”越吃越香。
四方台区对紫云岭荒山的生态修复,是一场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之战。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新模式,让荒山变绿洲,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誓言正成为生动现实,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如今,站在紫云岭观景台远眺,绿树环绕的城区与碧波荡漾的扁石河相映成趣。四方台区并未满足于现有成果,而是着眼未来。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发电厂等项目的陆续建成,一幅“山水园林、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正在四方台大地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