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清县宝石河生态治理后呈现出美丽新颜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在宝清县,有一条河流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蜕变,它就是宝石河。
如今,这里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由乱到治、由治到美”的跨越式提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民富的美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宝石河成为了当地生态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作为挠力河的一级支流,宝石河发源于县境内西北完达山脉的锅盔山,全长71公里,流域面积892平方公里。曾经,宝石河流域面临着诸多生态难题,非法采砂、非法占地等破坏水生态的“顽疾”严重影响着河流的健康。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宝清县多管齐下全面打响宝石河治理攻坚战。累计投入资金2.72亿元,开展生态整治和水系连通项目,为生态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先后治理河道长度8.22千米,新建生态护岸5.55千米,河滨带植被修复27.16公顷,生态塘面积达6.5公顷,宝石河面貌因而焕然一新。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这一治理痛点,宝清县创新思维,以“变废为宝、循环回收”为导向,构建全链条治污体系。在全国首创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模式成效斐然,累计回收处置3700余万个、620余吨农药包装废弃物,成功破解了“田间地头散,河流沟渠漂”的污染困境,从源头上筑牢了面源污染防线。
为保证生态修复成果,宝清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设立了三级河长193人,实现了“条条河道有人巡,段段河道有人护”。通过河长们的积极履职,累计清除“四乱”问题282处,让非法采砂、非法占地等行为无处遁形,有效遏制了生态破坏的源头。
宝清县还巧妙地将文旅产业与宝石河生态治理相结合,激活流域经济活力。在宝石河沿岸,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圣洁摇篮山景区和北大荒(知青)文化街区相继建成。在这里,满族文化、抗联文化、垦荒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宝石河的生态治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而今,带来连锁反应综合成效显著。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对河道的综合治理,河道防洪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有效降低了洪水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护耕地6.78万亩,保护人口4.29万人。
经济效益同样突出,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可达4万人次,带动周边3个乡镇10余个村年增收1500万元;圣洁摇篮山景区大力发展冰雪体育和冰雪旅游产业,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北大荒(知青)文化街区活动期间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10余万元。这些景区不仅解决了小城子镇脱贫户务工问题,还通过水文化景观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经济增长。
生态效益更是令人欣喜,随着幸福河湖建设的推进,宝石河流域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格,水环境治理工作持续加强,水功能区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呈现出水清岸绿的美丽新颜。
生态治理,永不止步。未来,宝清县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巩固生态治理成果,真正让宝石河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