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启坤
在祖国东北的版图上,乌苏里江如一条碧绿绸带蜿蜒东去,江畔的饶河,正以“敢为边疆先”的姿态,在时代浪潮中奏响跨越式发展的雄浑乐章。这座镶嵌在边陲的小城,既怀揣着黑土地的厚重底蕴,又激荡着向新而行的蓬勃朝气——从千年遗址的文明回响到跨境贸易的繁忙景象,从黑蜂振翅的生态交响到电商直播间的数字浪潮,饶河正以“区位+生态+文化”的三重优势为笔,在龙江大地上书写着“边疆小城也能有大作为”的生动答卷。
优势聚合:三大王牌托举发展新高度
站在乌苏里江畔远眺,饶河的区位优势如跳动的脉搏,与时代同频。作为黑龙江对接“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联盟”的战略节点,饶河口岸全年通关的钢铁大门,吞吐着中俄贸易的货物,更架起了中俄合作的“黄金通道”。如今,这座小城正加速从“边境末梢”蜕变为“开放前沿”,全县立体交通网络如血管般延伸,让“桥头堡”的战略红利奔涌而来。
走进饶河,每一口呼吸都浸润着生态的馈赠。亚洲唯一的东北黑蜂保护区里,东北黑蜂在林海间起舞;大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芦苇荡中,候鸟翔集如流动的云彩——这里是“天然氧吧”,更是绿色发展的宝藏。正是这份“天生丽质”,让生态农业有了扎根的沃土,让生态旅游有了吸引人的底气,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变为可触摸的现实。触摸饶河的历史,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文化的基因。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将中华文明的曙光向前追溯九千年;赫哲族的鱼皮画里,藏着乌苏里江的渔猎传奇;抗联密营的弹痕,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从远古遗址到现代文化,从少数民族风情到知青故事,丰富的文化资源让饶河有了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成为文旅融合的无尽素材。
产业突围:四轮驱动激活经济新动能
农业的“老根基”里,正长出现代化的新芽。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的成绩单背后,是87.6万亩高标准农田的稻浪翻滚,是98%机械化率的“智慧耕耘”。当“饶河大米”带着黑土地的清香走进全国餐桌,当“饶河鲤鱼”跃入“名特优新”榜单,当东北黑蜂系列产品捧回全国唯一的行业大奖,这座小城用“绿色+品牌”的路径,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如今的饶河,既是大豆、玉米单产提升的“示范田”,更是“生态农产品”的代名词。
工业的“老链条”上,正嫁接起创新的枝芽。国际现代物流园里,粮食精深加工的流水线昼夜运转;数字化生产车间中,鲜食玉米、山野菜水饺从这里走向全国——饶河不满足于“简单加工”,更追求“价值链跃升”。引进的数字化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带动了多个就业岗位,让“小加工”也能形成“大集群”,让边疆工业有了“新引擎”。
文旅的“新名片”上,正描绘着融合的图景。大顶子山的云海、小南山遗址的晨光、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共同组成了“高颜值+深内涵”的旅游画卷。四排赫哲风情旅游园区晋升4A级的喜讯,109.8万游客的纷至沓来,8.6亿元旅游收入的节节攀升,印证着“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激活文化”的活力。从乌苏里江旅游联盟大会到16条精品线路,饶河正以“全域全季”的姿态,让“边陲游”成为新风尚。
电商的“新赛道”上,正跑出加速度。1800家网店如繁星点亮云端,佛山、杭州的线下体验店架起“产销桥梁”,13.64亿元的年交易额里,藏着农户增收2200元的笑脸。当“饶河特产”通过直播镜头走向全国,当“农村电商领跑县”的招牌熠熠生辉,这座小城证明:哪怕地处边疆,也能借着数字经济的东风,打通“山货出山”的快车道。
开放改革:双向发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贸易的朋友圈越来越广。饶河口岸的客检通道里,出入境人员往来如织,跨境货物高效通关。俄罗斯国家商品馆的开门迎客,泥炭进口、二手车出口的“首次突破”,让外贸总额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里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更是中俄合作的“试验田”。
改革的步伐越迈越稳,营商环境越来越优。“生态总长制”成为全市样板,“电商案例”入选全省典型,13家国企实现智能化监管,三级政务服务网“一网通办”,政务直播让办事流程“看得见、摸得着”。这些改革举措如春雨般滋润着发展土壤,让企业安心扎根,让群众办事暖心。
展望未来:边疆小城的大梦想
站在新起点上,饶河的蓝图已然绘就。未来的这里,现代农业将插上“智能翅膀”,黑蜂产品、优质粮食会有更高附加值;工业集群将持续壮大,新兴产业会成为新的增长极;文旅融合将走向深处,赫哲文化、湿地风光会吸引更多目光;电商版图将继续拓展,“饶河品牌”会响彻更远的地方。
更让人期待的是,开放的饶河将与世界越走越近,民生的温度将越来越暖——教育医疗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每一个饶河人都能在发展中收获幸福感。
乌苏里江的涛声里,藏着饶河的过去,更回响着未来的誓言。这座边疆小城用实干证明:区位有优势、生态有价值、文化有力量,更用发展实绩诠释:只要敢闯敢拼,边疆小城也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饶河的新征程,正精彩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