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务服务中心“三管齐下”打造惠民助企新生态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聚焦“急难愁盼”,政务服务再升级。
近年来,围绕简约化、精细化、便利化、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市政务服务中心持续创新优化政务服务模式,切实提升工作效能与为民服务温度,以民意反馈、惠企服务、弹性通办为抓手,“三管齐下”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智办、快办、暖心办”跃升,全力打造高效便捷、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新生态。
立体纳谏——让民意反馈成为优化服务的“源头活水”
为破除民意反馈“碎片化”、问题整改“表面化”痛点,创新打造“前端多维收集+中台巡查管控+后端速应闭环”的立体化民意反馈机制,助力实现民意收集“零死角”、问题整改“全穿透”目标。
在大厅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实行首接负责、联动协商、限期办结、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全力破除民意反馈隐形壁垒,设置以来,累计解决反映问题18个。
同时,为畅通从反馈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设置“巡查员+民意汇集箱+群众吐槽二维码”立体反馈网,建立“电话回访+12345”速应机制,运行以来,开展联合巡查122次,收集民意16条,问题反馈26条,现已全部整改完成,实现了现场体验与事后反馈、线上便捷与线下温度的无缝结合,办事体验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意见已经成为服务迭代升级的“指挥棒”。
弹性通办——让服务大厅成为惠企利民的“温暖驿站”
紧盯企业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无处办、高峰集中办”难题,刀刃向内,优化制度设计,创新打造“午间服务不断档”“预约服务延时办”“‘潮汐窗口’分流办”三种工作模式,动态调配资源,调整服务时间供给模式,满足企业群众紧急办事需求。
直面政企、政民“时间差”痛点,延伸服务时长,匹配多元需求,针对高频服务事项推行“窗口午间服务”和“群众休息时间延时服务”,科学安排窗口人员轮班值守,有效破解政务服务时限与群众工作作息冲突的结构性矛盾。
针对业务量潮汐波动,科学研判高峰期,灵活启用“潮汐窗口”,动态调整人员分布,实现“窗口拥堵分流办”的目标,群众驻厅等待时长由15分钟缩短至5分钟,全面提升了政务服务的“弹性”和“韧性”,目前已为1.5万余名群众解决排队时间长和“时间差”难题。
精准赋能——让特色服务成为企业成长的“强劲引擎”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全力打造“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政企联动平台,横向集成惠企政策精准推送、融资对接、免费代办、人才服务、法律咨询等8大类增值服务,创新建立“1+3+N”助企服务体系(即1个综合平台、3大核心功能模块、N项定制化服务)。
组建6人专业代办团队,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已为962家企业提供企业登记、注销登记等业务的免费代办服务。以数字科技链接企业生态,引入特色产品展柜和数字化展示系统,打造“企业会客厅”,展示四县四区特色产品,为企业搭建展示、交流、合作平台,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政企联合调研座谈会4次、专题政策解读会6次、金融机构融资主题沙龙6次,并现场促成“信易贷”金融服务对接6次,有效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为市场主体注入成长动能。
优化政务服务无止境。下一步,市政务服务中心将继续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企业需求为第一导向,在数字赋能、流程再造、标准提升、体验优化上持续深耕,努力建设成为营商环境最优、群众体验最佳、改革效能最强的政务服务新高地,让“为民办实事”的承诺,在每一项服务细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