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中医院援疆医生刘丛群
付园舒 本报记者 杨启坤
在祖国的西北边疆,有这样一位来自市中医院的中医人,她带着医院的嘱托与中医的温度,跨越万里戈壁,将岐黄之术播撒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的土地上。她就是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刘丛群,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医人的使命与担当,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诊疗服务中静静绽放。
响应号召赴边疆医院重托记心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刘丛群接到援疆任务时的坚定表态。为落实黑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部署,市中医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选派业务骨干刘丛群主任医师加入双鸭山援疆工作队。2025年3月下旬,带着医院党支部和院领导的殷切期望,她收拾好行囊,将常用的针灸针、中药图谱等诊疗工具仔细打包,跨越5000多公里,顺利抵达第十师一八一团分院,开启了她的中医援建工作。出发前,院领导再三叮嘱:“要把咱中医院的好技术、好作风带过去,让边疆群众感受到中医的力量。”
扎根临床强基础中医帮带结硕果
刚到一八一团分院,刘丛群就马不停蹄地熟悉情况。看到当地老人受慢性病困扰、各族群众对中医诊疗需求迫切的现状,她暗下决心要把中医院的诊疗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凭借扎实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被任命为分院副院长,专门分管中医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她每天雷打不动坐诊中医门诊,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每周还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从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理讲到病历书写的规范要求,从针灸推拿等技术操作到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把自己的临床经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
针对当地医生中医基础薄弱的问题,她创新“一对一跟诊、手把手教学”的帮带模式,让年轻医生跟着她抄方、查房、学辨证,快速提升中医诊疗能力。
仁心仁术解病痛百姓口碑传千里
“刘大夫,我妈吃了您开的中药,多年的便秘真的好了!”这是近日发生在一八一团分院中医门诊的暖心一幕。一位71岁的阿姨专门找到刘丛群,激动地讲述母亲的康复情况。原来,她93岁的老母亲被便秘折磨了两年多,每周都得靠开塞露才能排便,最近更是吃不下饭、总打嗝。刘丛群通过望闻问切,诊断老人是阴虚肠燥,开出滋阴润肠的中药方剂,还仔细教家属怎么煎药、啥时候喝效果最好。一周后,老人便秘症状明显改善。
如今,不仅本团场的居民来找刘丛群看病,连北屯市、阿勒泰市的群众都慕名而来。遇到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患者,她就用手势比划,或者请分院的少数民族同事当翻译,想办法把病情问清楚、把医嘱讲明白。
宣教义诊暖人心中医服务接地气
为了让更多边疆群众受益于中医,刘丛群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在病房里,她手把手教年轻医生用中医理念分析病情,指导开展艾灸、拔罐等中医技术;对团场新入职人员开展中医药科普培训,让大家学会用中医知识守护健康。
她还主动带着医疗队深入连队、走进哨所。在阿拉哈克镇中心卫生院义诊时,针对农牧民常见的风湿骨痛,她现场开方、教大家穴位按摩;到一八一团一营连队时,根据当地群众多湿瘀体质的特点,专门配制健脾化湿的代茶饮方,指导大家通过饮食调理改善体质。在“送医送药到边防”活动中,她为戍边战士把脉问诊,根据高原气候特点定制中药代茶饮,让战士们感受到中医的关怀与温暖。
联学共建强信念援疆路上不停步
工作中,刘丛群和一八一团分院、一八五团分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学习,共同感悟“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马军武夫妇的戍边精神。她说:“马军武夫妇用一生守护边疆,我们就要用医术守护好边疆群众的健康。
从黑土地到戈壁滩,刘丛群带着市中医院的中医技术和服务理念,在援疆路上留下了坚实足迹。她不仅是一名援疆医生,更是中医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团结的促进者。如今,在市中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她毅然奋战在边疆医疗一线,用一根根银针、一碗碗汤药,续写着中医援疆的温暖故事,让中医之花在边疆绽放出别样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