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星河社区创新“固定+流动”服务模式让关怀直达群众家门口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傍晚时分,宝山区七星街道星河社区的小区广场总会洋溢着欢声笑语,老人们在便捷的服务与温暖的陪伴中享受着“老有所依、邻有所助”的幸福时光。
一把用爱心撑起的“暖心伞”,为社区银发族“遮风挡雨”,让夕阳之花在夏日阳光下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成为社区基层治理的一道温情风景线。
星河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46%。日常需求难满足、医疗服务难获取、政策信息难知晓等现实的难题,曾一度困扰着许多高龄、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
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角。今年5月,星河社区启动“基层治理金点子”行动,向全体居民征集破解民生痛点的“好主意”,“将服务送到小区门口,让老人少跑腿”的建议获得大部分居民的支持,被社区当作为民办实事的首要项目。
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星河社区聚焦“便民、利民、惠民”,联合七星红帆志愿服务队和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为银发族撑起暖心伞”服务计划。
“老人白天要午休,傍晚凉快些,适合开展活动”“居民小区老人最多,必须设点”“量血压、剪头发是刚需,政策讲解要用大白话”……社区党组织牵头召开“破解群众办事难”协商会,大家围坐一堂从服务时间、内容、点位设置等细节展开讨论,一条条贴合实际的建议被纳入行动方案中。
建强服务“主力军”,服务有保障。社区整合辖区资源,发动七星红帆志愿服务队联合街道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提供血压测量、健康咨询;每月安排志愿者轮值提供免费理发;选拔5名熟悉政策的社区工作者和老党员担任“政策讲解员”。同时配备便携式血压仪、折叠理发椅、应急药品箱等物资,确保服务“有人、有物、有保障”。
织密“覆盖网”,服务无死角。社区采用“固定+流动”双轨并行模式:工作日16:00-18:00(避开午休、利用傍晚凉爽时段)在6个委和居民小区轮流设服务点;“一对一”上门解忧:针对瘫痪在床、高龄独居的特殊老人,建立帮扶台账,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老人100余人次,上门服务20次,实现辖区行动不便老人全覆盖。
畅通“信息流”,服务进家门。考虑到老人对政策信息的获取需求,将医保报销、养老补贴等政策印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单,让志愿者转发到小区微信群,方便老人子女协助学习;设立“政策回音壁”,确保对老人提出的疑问48小时内给予明确答复。
触手可及的暖心服务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办事难”的实际问题,更传递了社区的真情关怀。“以前觉得社区离我们很远,现在感觉就在身边。”这是许多老人对“暖心伞”行动的真切评价。
“基层治理没有捷径,唯有将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才能让治理更有温度、服务更接地气。”星河社区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