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琳)为学生们高考备战,一场跨越400公里的“三下乡”学业帮扶行动在我市展开。7月15日至19日,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先锋志愿行”团队走进我市4所高中,为千余名学子带来量身定制的学习经验分享会。这场由市委社会工作部与高校联动的志愿服务,不仅送去了备考“金钥匙”,更搭建起校地协同育人的新桥梁。
精准对接需求,打造“靶向式”帮扶。活动筹备阶段,团队联合我市开展需求调研,针对当地学生反映的“古文理解难”“函数应用弱”“英语词汇记忆效率低”等共性问题,量身定制帮扶方案。13名队员按学科分组,结合新高考命题趋势,认真制作了精美的教学PPT,从预习复习方式,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我们特别设计了‘痛点诊疗’环节。”团队指导教师于洋介绍,在集贤县第四中学,2023级德语专业学生代与男用“函数生活化案例”破解数学恐惧症;在饶河县高级中学,研究生高安凝创设“单词情景剧”,让英语学习变得生动可感。现场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方法“可直接用于暑期复习”。
双向成长,从知识传递到精神共鸣。“学长说错题本是‘提分宝藏’,我立刻重新整理了笔记!”现场的学生们对授课的积极反馈,印证了活动的深层价值。团队不仅传授解题技巧,更通过“成长故事会”分享逆袭经历——2023级西班牙语专业学生蔡明轩讲述从年级200名到考入重点大学的历程,引发强烈共鸣。
这种互动延续至线上。活动后学生们与志愿者互相添加了微信,更方便地为孩子们日后的问题进行线上解答。
长效机制构建服务新生态。此次行动是校地共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的首个落地项目。未来,市委社会工作部与黑龙江大学将深入开展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继续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立足专业优势、丰富实践内容,结合当地需求,开发“志愿+”的特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我市学子搭建成长助力平台,让志愿力量在服务基层教育的实践中持续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