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县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巡礼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杨昕宇
红色引擎激活力,党建领航谱新篇。在广袤的三江平原腹地,集贤县正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奏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近年来,集贤县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县域发展振兴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提思想、夯根基、创品牌”的工作思路,在“铸魂补钙”“强基固本”“亮点打造”等方面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集贤特色的党建之路,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引领词:筑牢思想根基,在“铸魂补钙”中凝聚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集贤县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
筑牢“常态化”思想夯基工程。立足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政治素养和服务群众、引领发展能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驻村干部等群体开展常态化培训10余期,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效,引导党员干部在碰撞思想中找差距、明方向,推动理论入脑入心。深化“党课开讲啦”活动,组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下沉村屯讲“党课”,挖掘“田间地头”“车间厂房”等一线实践案例,打造“接地气、冒热气”的微党课品牌,切实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思想自觉,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开展“沉浸式”理论学习教育。依托县委党校、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打造“全域、全时、全民”研学新模式,精研打磨《集贤红英雄色》《重走抗联路再铸民族魂》等高品质红色课程,组织党员干部走进集贤县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故事,缅怀先烈功绩,传承红色基因,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同时,利用“集贤e家”小程序、“集贤组工”微信公众号等线上载体,推送理论学习内容,方便党员干部随时随地学习,实现理论学习“全覆盖”“常态化”。
注重“实践化”教育成果转化。组织乡村干部200余人次赴咸阳、西安等地开展外埠培训,聚焦发展理念、支部建设、特色产业等方面,通过“专题讲解+实地观摩+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宽乡村干部眼界视野,形成乡村发展规划50余份,由县委逐条审定、提出意见建议,为乡村干部指明方向、提供思路。举行“筑梦乡村振兴启航”乡村干部培训月3期,将先进地区3名讲师“请进来”,累计培训2100余人次,有效提升全县乡村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
引领词:夯实基层基础,在“强基固本”中激发活力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集贤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推进“阵地升级”,打造基层党建新平台。投入资金近3600万元,建设“一站式”标准化社区千米党群服务中心和全市首家千米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巧手慧心串出精彩”“漂流书屋”“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招聘交流会等活动100余次。开展“党心为民民心向党”活动,对全县150个行政村开展阵地升级行动,开展“红色微影院”等活动2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8万人次。
接续打造“红色文化”“绿色旅游”和“黑土农业”“三线”党建示范带,围绕“党建+绿色旅游+特色农业”,集中规范打造了沿线31个党组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正在朝“线”的整合、“面”的扩张绵绵用力,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灯塔回航”,提升基层治理新效能。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社区为核心,深入落实“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创新打造社区“灯塔回航”工程,将社区比喻成“灯塔”,指引全县60家机关党组织和2258名在职党员追随社区的方向“回家”。依托数字党建平台“集贤e家”,精准对接社区需求,整合机关党组织相关资源,开展好办实事工作的同时,广泛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结合社区党组织在“集贤e家”发布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加入到活动中去,推进社区“灯塔回航”工程有序开展,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落实“整县提升”,打造基层党建新高地。为突出各领域特点,进一步拓展示范点创建内涵、丰富载体活动,每月对42个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情况进行调度,确保打造一批建设规范、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示范点样板。按照基层党建示范点“五个一”标准,逐步开展验收工作,着力实现集贤县各领域均有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特色品牌。同时,在“集贤微言”公众号开办专栏,每周对优秀基层党组织进行展播,大力宣传集贤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优秀典型经验。
引领词:创新特色品牌,在“亮点打造”中提升影响
集贤县在党建工作中注重创新,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建品牌,以品牌建设提升党建工作影响力和知名度。
集体经济“C位”出道。集贤县创新打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361”规划,通过积极发挥党委领导、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这“三个作用”,走资产盘活、项目扶持、资源收费、企业带动、一村一品、绿色增收这六条路子。借助资源和区位优势,走出一条以农民主体、多元参与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打造了福利镇东兴村璞象乐园、腰屯乡明星村蔬菜加工厂、集贤镇长安村垦丁小院等特色经营项目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出有机大米、鲜食玉米、大豆制品、杂粮杂豆等“土特”产品20余种品类,带动村集体增收300余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1633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到村任职赋能乡村。创新打造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红苗”计划,实施“8+N”培养模式,健全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全链条培养管理机制,开展“红苗论坛”2期,依托微信、抖音、广播等媒体平台,开设大学生专题“微课堂”100余次,组织“围炉‘话’红心”“晚霞红时光”等主题党日活动10余次,为村(社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80余件,着力打造一支能力过硬、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队伍。经验做法在新华社、《党的生活》等主流媒体刊发,切实营造比学赶超、晋位争先浓厚氛围。
基层治理幸福密码。聚焦民生“微服务”,打造“小格管家”网格员服务品牌,以建强队伍为优先项,线上通过“管家微信群”推送学习资源,分享典型案例;线下依托“管家学堂”,运用“点单式”课程安排、“小班制”授课、“情景式”教学等方法,开展多层次培训15次,累计参训300余人次。强化集“八种服务”职责于一身的服务意识,为辖区居民提供“四个办”服务,争当群众的眼睛、耳朵、嘴巴,找到居民急难愁盼隐蔽点50余个、化解矛盾共情点200余个、解决问题关键点500余个,真正实现了“一网通管、一格通办”的新服务业态,有效形成“居民呼、管家办”的社区治理新局面。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未来,集贤县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和方法,持续加强党的建设,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新时代集贤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