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区以“四微”治理模式深化服务群众实践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架起联系服务群众连心桥,破题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岭东区以“四微”治理模式为突破口,围绕“治理聚民智、服务连民心、心愿暖民气、帮扶解民忧”,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点睛之语:以“微治理”聚民智,搭建为民服务平台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半夜漏水急得我直跺脚,没想到社区网格员带着人连夜就解决了!”岭东区中山街道通达小区28栋居民李女士紧紧握住社区网格员的手连声道谢。
原来,6月30日深夜,李女士家卫生间天花板突然渗水,楼上住户却联系不上,情急之下她拨通了网格员电话。不到半小时,4名网格员就带着物业、水暖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开锁师傅赶到现场,撬锁、关阀、检修……忙活了3个多小时彻底解决了漏水问题。
这是岭东区“微治理”的生动一幕。联动议事破解难题,让群众当“评判员”。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用好“说理大厅”“居民议事厅”等议事平台,邀请居民直接参与小区供暖、物业纠纷等民生问题协商。通过组织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讨论、逐条梳理解决方案,累计解决各类争议问题280余件。
数字平台畅通渠道,让群众当“监督员”。依托“云上岭东”APP搭建线上互动窗口,鼓励居民对社区工作实时监督。平台运行以来,受理下水堵塞、路面整修等民生诉求370余件,每件诉求的处理进度、责任人信息全程公开,群众可在线评价办理结果,通过“线上提意见、线下抓整改”的闭环机制,让党员干部在群众监督中强化宗旨意识,推动为民服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警社协同化解矛盾,让群众当“参与者”。联合辖区派出所党支部创新“网格+警格”联动模式,邀请居民代表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全过程。截至目前,通过法律咨询室提供普法服务125次,化解邻里纠纷、物业争议等矛盾180余件,让人民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
点睛之语:以“微服务”连民心,拓展为民服务触角
“张大姐,您要的蔬菜和肉给您放门口了,有需要再给我打电话!”通达社区网格员近日提着满满一袋物资敲响居民张福荣家的门。
张福荣身患风湿病行动不便,离异后靠低保生活,社区联系爱心协会,米面油、蔬菜水果甚至刀鱼、牛肉都“按需配送”。“这些东西比亲人送的还及时,真让我这心里暖烘烘的。”张福荣说。
这暖心的场景,正是岭东区“微服务”的日常写照。
精准对接需求清单,让服务接“地气”。将为民服务要求融入日常服务,推行“三带四必访”工作法(带政策、带服务、带感情,困难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必访、特殊群体必访、矛盾家庭必访),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入户走访收集服务需求,针对清单中登记的老人理发、儿童课业辅导、代缴生活费用等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135次,确保为民服务见实效。
志愿队伍延伸服务,让党员做“践行者”。实施党员志愿服务蒲公英计划,组织党员干部化身“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开展绿色守望、治安巡逻、“学雷锋”等志愿服务620余次,让为民服务内容通过志愿服务传递到群众身边。
闭环机制提升实效,让群众有“获得感”。建立“需求收集—服务落实—群众评价”的闭环机制,将为民服务成效交由群众评判。成立“社情民意气象站”,通过设置“服务意见箱”、开展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群众对服务工作的建议,用群众口碑检验为民服务成果。
点睛之语:以“微心愿”暖民气,激活为民服务活力
“咚咚锵!咚咚锵……”连日来,通达社区向阳花艺术团排练厅里不时响起清脆的堂鼓声。此前,艺术团因缺一个小堂鼓愁坏了团长,社区把这个“微心愿”上报后,区政协很快送来崭新的乐器。“这下排练更有劲儿了,我们要多排节目给大家看!”团员们敲着鼓笑开了花。
居民们的一个个“心愿清单”就像一本本“温暖日记”,从“心愿上墙”到“爱心认领”,岭东区的为民服务时刻充满温度。
全渠道征集心愿,让诉求“亮出来”。把“收集群众心愿”作为为民服务的“第一课”,通过社区居民主动“贴心愿”,网格员在走访中主动“收心愿”,累计收集空巢老人“想要血压仪”、困境儿童“想要新书包”等诉求330条。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研讨中,社区党组织将心愿清单作为重点议题,确保为民服务始终围绕群众需求展开。
多元认领凝聚合力,让爱心“聚起来”。将“心愿认领”作为为民服务的实践载体,通过雷锋展厅展示、党员大会动员等方式,发动辖区党组织、爱心企业、参观访客共同参与。在主题党日活动中,20余名党员现场认领心愿并承诺限期办结,让为民服务成为联结党群关系的纽带。
跟踪问效闭环管理,让温暖“落下去”。建立“心愿认领—进度公示—群众签收”全流程跟踪机制,开展心愿“圆梦人”行动,共圆梦辖区居民“微心愿”达120余件,群众签收满意度100%,让为民服务在点滴小事中浸润民心。
点睛之语:以“微帮扶”解民忧,释放为民服务能量
“多亏社区协调,不然我这理发店就得停业!”7月上旬,通达社区洛神发艺老板看着疏通的下水道,终于松了口气。此前下水堵塞让店里污水横流,社区第一时间联系物业抢修:“从反映到解决不到半天,这效率没话说!”同样受益的还有民安小区1单元车库业主,“社区和物业一起到现场,没让我们跑一趟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样的帮扶才叫雪中送炭。”这些雪中送炭的背后,是岭东区筑牢民生底线的扎实举措。
精准摸排建台账,让底数“清起来”。开展特殊群体大排查,对辖区高龄、失能、半失能的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进行摸排登记,建立动态台账1本,详细记录健康状况、生活需求等信息。
常态化走访关怀,让服务“跟上去”。开展“上门慰问”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理发、代购、心理疏导等服务。为留守、困境儿童送去关怀,为辖区老、弱群体提供上门送物资、上门送医、上门送法等帮扶服务85次。
跨部门联动攻坚,让保障“实起来”。把“联动帮扶”作为为民服务协同能力的试金石,联合妇联、卫健等部门开展“幸福龙江?爱心妈妈”“金晖为老行动”等专项活动,为78户老弱群体提供上门帮扶,用实际行动传递党组织温暖,持续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