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深挖民族文化“富矿”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shuangyashan.dbw.cn  2025-07-02 07:26:40

本报记者 杨启坤 文/摄

  当朝阳升起在乌苏里江江面时,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的渔猎文化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青年正用手机直播展示刚捕捞的“三花五罗”。身后的鱼皮画工坊里,非遗传承人正指导游客将鱼皮纹样拓印在环保袋上。赫津谷物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水稻田,清澈的乌苏里江水沿着灌溉渠道蜿蜒流入稻田。水流潺潺,所到之处,稻苗们纷纷舒展身姿,欢快地“吮吸”着来自界江的滋养。

  这幅“江上渔歌起、工坊非遗活、田间产业兴”的画面,正是四排赫哲族乡以“农文旅”融合绘就的乡村振兴实景。

  近年来,四排赫哲族乡紧扣全县“四基地一窗口”发展战略目标,以农为基、以文铸魂、以旅兴业,深度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奋力打造生态产品高地、文脉传承宝地、民族旅游胜地,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深耕生态农业,筑牢产业根基

  作为全县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四排赫哲族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赫津谷物专业种植合作社创新推出“私人定制”模式,5000亩优质稻花香米示范田通过线上认领、线下直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精准对接。

  同时,依托500亩鸭稻、蟹稻、鱼稻综合种养示范区,打造“稻田画”“观光栈道”等特色景观,将农业生产与观光体验深度融合。2023年,赫津谷物专业种植合作社荣获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成为全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标杆。此外,乡内积极培育“伊玛哈”赫哲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示范区”的发展模式,网箱养殖鳌花10万尾,小龙虾300余亩,逐步建成乌苏里江名优鱼养殖基地,让冷水渔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厚植文化底蕴,激活传承密码

  赫哲族文化是四排赫哲族乡最宝贵的财富。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里成立“三文”专班。文史专班深入挖掘赫哲族历史文化,开设免费传习班,培养出市级非遗传承人3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2人,让“伊玛堪”说唱、赫哲族鱼皮技艺等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文艺专班精心编排“嫁令阔”歌舞、萨满舞等10余个特色节目,多次登上省内外文化展演舞台;文创专班以赫哲族渔猎文化、图腾符号为灵感,开发出鱼皮画、桦树皮工艺品等20余种文创产品,将文化元素转化为经济价值。

  通过举办“开江文化节”“河灯文化节”等传统节庆活动,让赫哲族的食鱼习俗、传统体育项目等文化元素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打造特色旅游,绘就振兴画卷

  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四排赫哲族乡全力建设“乌苏里船歌”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百里黄金旅游带,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累计投入近2亿元,完成四排赫哲族风情园建设和9个特色村寨改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

  每逢旅游旺季,游客不仅可以漫步在充满赫哲族风情的村寨,欣赏精美的鱼皮画、桦树皮工艺品,还能参与赫哲族传统体育活动,品尝全鱼宴等特色美食,沉浸式感受赫哲族的民俗风情。

  乡里通过“五个聚焦”,即聚焦节庆活动、文化传习、文化产品、“引进来”和“走出去”,成功打造“玩在赫哲、吃在赫哲、住在赫哲”三大旅游品牌。在全省冰雪旅游热潮中,派出非遗传承人赴哈尔滨等地开展文化推介,吸引众多旅游团队前来体验,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达2000人次,旅游收入逐年攀升。

  从赫哲族老人口中的“伊玛堪”说唱,到直播间里千万网友点赞的“界江好物”,从黑土地里生长的绿色有机粮,到游客手中流转的鱼皮文创,这座乌苏里江畔的民族乡正以生态为笔、文化为墨、产业为纸,在边疆大地上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让赫哲族的渔猎号子与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共同奏响新时代的奋进强音。

作者:    来源:双鸭山日报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