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我市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系列报道(八)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党建引领有高度、制度建设有硬度、文化浸润有温度、服务为民有力度、监督执纪有准度”。
多维“廉”动守初心,清风护航促发展。市妇幼保健院以“六维联动”模式,将廉洁基因深度融入医院治理、医疗服务、队伍建设全过程,构建起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清廉医院建设模式,为妇幼健康事业注入强劲“廉动力”。
党建引领——构建清廉建设“动力引擎”
作为清廉医院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医院党支部将党建与廉洁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书记抓主责任,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让党风廉政建设成为引领医院发展“航向标”。通过逐级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廉政谈话,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使“一岗双责”从纸面落到行动,实现业务工作与廉洁建设同频共振。
将违规吃喝专项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治理等纳入党建“责任清单”,通过“主题党日+廉政教育+廉政查房”模式,将廉洁教育与业务督导结合,推动党员干部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反思”转变。
制度固基——织密权力运行“防护网络”
制度建设是清廉医院建设的“四梁八柱”。医院以“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为核心,不断完善修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聚焦设备采购、耗材管理等关键事项纳入集体决策范畴,并邀请派驻纪检监察组全程监督“三重一大”会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医药领域腐败问题整治中,医院刀刃向内,梳理修订了12项招采相关制度,覆盖药品采购、耗材盘点等“敏感地带”。规范了招采流程从入库、使用到报废实行电子留痕,堵塞管理漏洞,实现全流程阳光采购。
学习赋能——打造廉洁意识“浸润工程”
医院以“多元化学习矩阵”为抓手,推动廉洁教育入脑入心。开展《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专题学习,并创新举办知识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全员参与度。制作《黑龙江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处理规定》口袋书,发放至全院职工,让廉洁规范“随身携带”。
实施“沉浸式”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让“贪腐案例墙”成为“活教材”;安排关键岗位人员参与案件庭审, 以“现场旁听+心得分享”模式,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形成“人人学廉、人人思廉”的浓厚氛围。
文化浸润——培育清廉生态“精神土壤”
走进市妇幼保健院,廉洁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个角落。医院大厅的LED屏循环播放廉洁提醒,电梯间“廉洁从业九项准则”等宣传无声传递正能量;2-7层主楼走廊的5处廉洁形象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清廉医院建设成果,成为职工每日“打卡”的“廉洁风景线”。
在文化活动创新上,医院组建“廉政故事宣讲队”,开展“讲好廉政故事”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廉洁精神具象化;举办“家庭助廉”活动,45个家庭签订助廉承诺书,将廉洁防线从单位延伸至家庭;在廉洁文化宣传中,开展党纪党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知识竞赛,构建“医院+家庭”双防线。通过文化浸润,医院拒收红包现象从“被动抵制”转为“主动拒绝”。收到患者锦旗28面,医患信任度显著提升。
服务践廉——书写为民服务“清廉答卷”
医院将清廉建设与民生服务紧密结合,打造“有温度的医疗”。组建医护志愿服务队,开展“优质医疗进矿区”“两癌筛查进乡村”等活动,去年累计开展义诊22次、服务1587人次,健康讲座19场、惠及2000余人,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群众“家门口”。
在优化就医体验方面,医院推出“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挂号、缴费、咨询“一窗通办”;实行“一号管三天”政策,患者3日内复诊免挂号费;就诊高峰期儿科门诊延时服务延长至晚8点,解决上班族就医难题。通过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扩容从63项增至392项,为患者节省费用超15万元。医疗器械集采等举措,全力推进药品与医用耗材集采,通过集采为患者节省费用超20余万元,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廉洁医改”的红利。
监督增效——筑牢廉洁行医“制度堤坝”
监督执纪是清廉医院建设的“护航器”。医院建立“常态化警示教育+精准化岗位监督+动态化风险防控”机制:节假日发布廉洁提醒,全年开展3次集体廉政谈话、1次中层干部任前提醒,对财务、药剂等重点岗位通过梳理廉政风险点,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化整改”。
设立“院领导接待日”、开通“龙江医廉码”监督渠道,在重点科室安装无死角监控,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监督网,受理患者投诉显著下降。
以“清廉”为笔,以“创新”为墨,市妇幼保健院在廉洁文化建设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图景。未来,医院将继续以“廉”为帆,在妇幼健康事业的航程中乘风破浪,为打造“医风清朗、院风清明、医患和谐”的行业新生态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