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林区,褪去春日的羞涩,在绿荫与繁花间,以蓬勃的姿态悄然奏响生命的激昂华章。
时下,在双鸭山林业局有限公司上游经营所的千亩良田中,农机的轰鸣声与泥土的芬芳交织升腾,随着播种机犁开黝黑的土层,粒径饱满的大豆种子如金色的珍珠坠入沃土,在春阳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这片承载着“笨榨豆油”纯天然原料使命的黑土地上,一场关于“金豆子”的产业革命,托起了经营所振兴发展的“共富梦”。
“今年,我们推广的‘全豆3’‘合丰55’等高油品种,搭配使用森工集团‘森迎肥业’生产的大豆专用肥,同时,配套实施种子包衣、测土施肥等标准化技术,为全年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大豆种植田,上游经营所的农业技术员张瑞强正在现场指导种植户运用“大垄密植”技术培育优质豆苗。
为消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上游经营所创新合作模式,牵头成立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种植、统一管理、订单收购的一条龙服务模式,鼓励经营所种植户积极种植高油大豆,不仅有效节约了原材料运输成本,更让种植户们吃下了“定心丸”。
“过去种普通大豆每斤卖2块8,现在签了订单合同,高油大豆有了保底价,增产增收更有保障了!”上游经营所种植大户老王展示着与经营所签订的收购协议说道。
“大家看这张对比表,高油大豆的含油量比普通品种高出3%,今年的收购价每斤还能多0.1元……”为推广高油大豆种植,自3月起,由所长、经营所党员干部组成的“春耕服务队”, 走入经营所居民家中,挨家挨户开展政策宣讲和对接工作,采用算清效益账、讲透补贴账、明确保障账的宣传方式,向广大种植户全面介绍高油大豆的种植优势,同时及时推送气象预警、价格走势等农情信息,在种植户炕头算清“投入产出账”,在田间地头画好“产业路线图”。
“场子包技术、包回收,还承诺价格兜底,咱们只管把地种好!”上游经营所种植户周大哥在签订种植协议后信心满满地说道。
在上游经营所“大豆深加工”生产车间,压榨机的轰鸣与豆香在洁净厂房内回荡,刚刚生产完的冷榨豆油泛着琥珀色光泽,瓶身上“双林滋森”的标识格外醒目。
“今年原料品质升级后,我们计划推出冷榨和熟榨两种豆油,按照高、中、低三个档次进行分类,所有产品将获得绿色食品标识认证,全力打造林区绿色食品品牌。同时将强化产业项目管理,成立产业项目质量监督小组,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夯实产品质量‘最初一公里’。”上游经营所所长常秀江表示,他们构建起多元化销售渠道,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推动“双林滋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林区绿色食品标杆,为公司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动能。
暮色中的田野,最后一台播种机正在收工。驾驶员老李擦着额头的汗水笑言:“别看现在只是小苗,到秋天这儿就是金灿灿的海洋。”这位种了二十年地的老把式不知道,他播下的不仅是一粒种子,更是林区转型的希望、经营所振兴的火种。
当“一粒豆”的产业梦想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当“全链条”的发展蓝图逐渐清晰,双鸭山林业局有限公司正以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林区高质量发展书写着浓墨重彩的画卷。
初祝成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