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县创新举措为基层干部减负见闻
本报首席记者 杨昕宇
5月1日晚上10时许,集贤县太平镇的值班日志上,记录着“正常”二字。值班干部轻点手机上的“值班工作信息”微信群,确认当日无紧急事项后安心休息。“过去每周至少值3天班,遇到督查检查要通宵准备台账,现在通过微信实时调度,值班频次减少了一半。”基层干部的切身感受,正是集贤县基层减负工作推进的缩影。
今年以来,集贤县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认真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学习宣传贯彻,探索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机制,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整治工作稳步推进,重点任务有效落实,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痕迹管理”中解脱,回归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会议少了,报表少了,迎检少了,这是集贤县基层干部最直观的感受。“迎检次数少了,就有更多时间走访企业,服务群众。”集贤县对基层减负工作思路清晰明确。集贤县委办督办室主任李中鹤介绍,通过查项目现场看实物进度、查群众口碑看服务实效、查资金绩效看使用效益等改革措施,集贤县将10项督查事项整合为“全县中心工作综合督查”,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问题,减少台账资料报送量41.17%。
与整合督查事项减轻基层负担相对应的,集贤县还创新形式用“小程序”与老百姓“直接对话”,让“脚板+鼠标”的工作方式成为历史。在上月公布的“集贤县2025年民生实事”,就是市民群众点击“小程序”,自动为政府部门上传数据生成电子台账,系统智能分析后生成民生热力图,助力政府提升行政效率。这种“小程序”的工作方式,有效减少了社区、乡镇等基层单位重复性建立台账,提升了对群众诉求的响应速度。而且实现数据不可篡改、全程追溯,既保证工作真实性,又杜绝“过度留痕”。
切实有效的减负长效机制为集贤县基层工作注入了新活力。在集贤县集贤镇,减负释放的人力资源促成“助农助企”志愿服务小组组建,带动“八家子菇娘”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额翻倍增长;在集贤县繁荣社区,干部腾出手来建立的“星光夜校”,让社区居民免费参加剪纸艺术课、读书分享会、课外两小时等十余个种类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老人、孩子等各年龄段的市民群众都能在轻松、惬意的氛围里传承文化、学习知识,度过快乐的休闲时光。
从“疲于应付”到“主动作为”,集贤县深度推动减负工作从“量化指标”向“治理效能”转化。基层干部从会议室和台账中解脱,用更充沛的精力行走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创新创业的车间里、服务群众的窗口前,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