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龙江好人”、集贤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朴永鹤
本报记者 郭林林
有这样一位老党员,在他退休后的14年里行遍白山黑水,在几百个抗联老兵和村民的记忆里,寻找、挖掘历史的真相,他用纪实解读历史的真实,历时多年、收集整理集贤抗联事迹90余万字,对集贤抗联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史进行了抢救式的挖掘,为民族抗战的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建起的集贤县东北抗联博物馆,年均受邀接待省内外东北抗联精神探访者团体数十个,被誉为集贤县东北抗联历史宣讲第一人,他就是集贤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朴永鹤,2024年被授予“龙江好人”称号。
为了这个目标,一刻都不能停
2003年,在集贤县委的真诚挽留下,刚刚从集贤县政协主席岗位退休的朴永鹤转任集贤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职务。在县老促会开展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抗联老兵的含泪讲述,让他意识到:以杨靖宇、赵一曼、八女投江等“片断”为代表的抗联史太“单薄”了,更多的、无数英烈前辈用血肉铸就的、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抗联事迹还尘封在抗联老兵的记忆里,而且因为老兵们的相继离世即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朴永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这是党给予他的第二次政治生命,让他在花甲之年突然觉醒了一种力量,帮助他推开隐藏在白山黑水中七十多年的抗联史诗大门。“集贤是座英雄的城市,在有生之年把这段历史挖掘出来,应该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朴永鹤说,一座七星山,半部抗联史,七星山山高林密,方圆几百里,寻找抗联遗址十分艰难,但是为了传承抗联精神的目标,挖掘工作一刻都不能停。
踏入山地沼泽,挖掘历史真相
从那年开始,朴永鹤带领老促会的同志在近20年里走访全县100多个村,寻访抗联老战士、抗联事迹知情人,收集整理抗联事迹90余万字,分区域、按编年体全面梳理、充实了三江大地抗联史迹。为找到这些史迹的佐证,县老促会和双鸭山抗联调查小分队踏沼泽、钻密林、过苇塘、攀崖峰……他们在林间艰辛跋涉几百公里,挖掘出珍贵的抗联文物2000余件,成功找到东北抗联在七星峰的被服厂、后方医院、军政干校、兵工厂、密营营地等12处遗址、70多个遗迹,有力地证实了东北抗联在七星峰的存在与艰苦战斗的历程。
随着朴永鹤的脚步走遍黑土大地,原来鲜为人知的马德山、李天柱、金正国、徐光海等抗联英烈的轮廓清晰起来,呈现出血肉之躯,有了生命的体温,涌动起浩荡英气。抗联英雄们就如黑夜雪舞风号中的一支支火柴,奋不顾身,义无反顾,用生命之火划破无边的黑暗。对于自由、独立、尊严的向往,让他们战胜了对饥饿、寒冷和敌人的恐惧与对胜利不可预期的绝望。他们,挑战着人类战斗意志和坚韧精神的极限,他们就是中国的斯巴达勇士。
唤醒红色记忆,点亮前行征程
朴永鹤说,自己既不是文学家也不是史学家,为那段家仇国恨,为那段不屈抗争立档存照,这是对党史和军史的丰富,也是对那些老兵和先烈们的致敬。这些年来,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在集贤县发掘找到并标识的抗联遗迹遗址共32处。他带领老促会的同志们,自筹资金、自己设计、自己布展,在革命老区福利镇红联村建立了“抗日纪念馆”,如今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4年来,朴永鹤在集贤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集贤县“七星砬子山”新设立了抗联遗迹标识15处,把七星山变成了集贤县和全市规模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向县内外广泛宣传集贤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后人勿忘国耻,传承抗联精神,朴永鹤先后收集整理和编写了《集贤抗日烽火》《集贤革命老区》《集贤战斗风云》《集贤县老区发展史》《东北抗联七星砬子后方根据地》《集贤县党的工作简要读本》等资料,挖掘整理抗联事迹90余万字,为广大群众传承抗联精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集贤县文旅局、县融媒体中心的密切配合下,他先后录制了《老区风貌》《追寻英雄脚步》《寻找抗联遗址》《红色足迹》等15部专题片,并深入机关、学校、部队、社区宣讲抗联史200多场次,真实记录、传承了抗联精神事迹和共产党人的光辉伟绩,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深入持久地开展。
铭初心、铸党魂。朴永鹤退休后坚守初心和使命,执着挖掘抗联英烈事迹,努力重现抗联历史遗迹,努力传播抗联伟大精神。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发挥余热做贡献,孜孜不倦讲述红色故事,书写红色传奇,弘扬革命精神,是党的忠诚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