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农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旱田“股改”生金记
康灵宇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在传统认知里,旱田是“靠天吃饭”的代表,土地产出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然而,在双鸭山农场,一场以“旱田模拟股份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创新,经过几年的复制推广,已悄然改写了这一局面。
双鸭山农场自2019年起积极探索土地模拟股份制经营模式,6年来,以地入股面积已由1266亩增加到14万亩,占总面积的55%。通过将分散的旱田资源转化为虚拟股权,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不仅破解了当地土地碎片化难题,更催生出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破题:旱田困境催生制度创新
双鸭山农场地处三江平原黑土地带,地势丘陵曼岗,土地碎片化显著,是北大荒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场之一,拥有旱田面积25.48万亩,长期以来,由于地块零散、灌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旱田亩均收益不足,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等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难以解决农户收益不稳定、经营主体融资难等问题,土地资源亟待激活。
面对困局,农场借鉴股份制运作模式,在坚持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的前提下,建立了高效灵活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体系,探索出“旱田模拟股份制”改革,开展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农场推出旱田模拟股份制改革初期,却遭遇农户集体抵制。“农场入股,就是想抢我们的地!”“把地交出去,以后没饭吃怎么办?”类似质疑声此起彼伏。种植户老李直言:“祖祖辈辈守着这点地, 突然说要变成‘股权’,看不见摸不着,心里没底!”
农场通过政策解读、实地调研等方式,将农户的承包地折算为虚拟股份,构建“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管理区+模拟股份制公司”的“3+1”经营模式,以土地基本亩为单位,股权结构为家庭农场股占94%,农场股占6%。比照《公司法》设置“三会一层”进行实体运行,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核算体系,围绕“目标管理、考核奖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如今,农户从“要我入股”变成“我要入股”,这种转变让农户对未来充满信心。
实践:虚拟股权激活土地价值
种植户黄金龙介绍:“以前自家几亩地种的玉米,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把地‘入股’,年底还能分红,我还能出去打工,收入翻了好几倍!”
去年,农场开展土地模拟股份制经营,经营面积13.89万亩,在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极端天气,连续40余天强降雨、低温寡照,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通过采取精细化管理、农业科技应用等有效的措施,最终实现总收益3700万元,平均亩效益267元,农场参与模拟股份制经营利润201万元。
“通过几年的数据对比分析,模拟股份制经营比普通家庭农场经营亩成本低、亩产量高、亩效益好,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认可,形成了规模越大效益越明显的良性循环。”双鸭山农场党委书记杨春会说。
为提升模拟股份制土地价值,今年,农场开展了1.1米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示范,通过缩小垄距、缩小行距,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能更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农场还开展了玉米分层施肥,提升了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保障了试验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进一步推动了单产提升行动有效落实。
突破:新质生产力重塑农业格局
旱田模拟股份制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催生出新质生产力。自推行土地模拟股份制后,双鸭山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产环节,通过大规模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实现了种、肥集团化统供100%,降低了生产成本。
土地连片经营使得大型农业机械得以充分施展,机械效率大幅提升,“六统一”农业作业标准得到有效执行,粮食统营能力也显著增强,远高于普通家庭农场经营。同时,还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动了数字智慧农业的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精准种植、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和产出效益。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场因势利导,打造“一区一企”模式,鼓励这些劳动力从事畜牧业、第三产业,或到周边企业务工,拓宽了收入渠道。据统计,加入模拟股份制合作体后,有2000余人从土地中剥离出来,实现增收6000余万元。
目前,在双鸭山农场土地模拟股份制田间,格兰气吹播种机在大马力拖拉机牵引下有序作业,将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种子在气流作用下,精准播撒进土壤,同时完成施肥、覆土工序,一气呵成,为农业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模式还吸引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领域集聚,激发了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