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马淑芬)“我们企业年加工鲜食玉米2200万穗,销售额5000万元,每年用工400多人,累计支付工资达400多万元,连续6年带动全县946户脱贫户稳定增收,为团结村、五四屯、新兴村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10万元,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鼓起了村民的‘腰包’。”黑龙江省宝清县锦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说。
近年来,宝清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将鲜食玉米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参与”模式,带动农户增收、村集体壮大、产业链升级,探索出一条“小玉米撬动大产业”的共富路径,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为12万亩,年加工能力为4亿棒。2024年,全县鲜食玉米销售2.5亿棒,产值5亿元,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433元,同比增长4%,是10年前的2倍。
宝清县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地域资源禀赋,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发展。通过整合乡村振兴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加工厂与冷链仓储中心16家,推出“甜三胖”“啃香糯”“绿塔”等20多个品牌,打造出“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集群,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宝清县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10万亩土地流转。这种模式不仅让农户亩均增收500元,还使村集体经济逐年增收,实现了产业富民与壮大集体经济的“双赢”局面。
科技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宝清县引入金糯1801、博斯糯9号等国内先进糯玉米品种, 配备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加工设备,实现标准化生产速冻玉米、真空包装等产品,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科技的注入让宝清鲜食玉米在市场上更具优势,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文旅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将鲜食玉米产业与文旅、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开发了玉米主题观光农场,玉米采摘、亲子研学、黑土美食体验等丰富多样的农旅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超过5万人次。同时,开放加工厂参观通道,展示现代化生产线与冷链技术,通过工业旅游增强消费者对“宝清品质”的信任。
多渠道销售,产品供不应求。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通过订单式销售,以及微商、电商网络直播销售等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在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平台开通销售店铺或与商家建立合作关系,香甜软糯的宝清鲜食玉米销往全国多个地市,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宝清县鲜食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众多村民从中受益。通过设立“帮扶车间”,每年带动50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一些龙头企业为响应国家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号召,帮助脱贫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实现稳定脱贫。“以前守着几亩薄田,收入微薄。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还能在帮扶车间上班,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团结村村民宋刚乐呵呵地说。
宝清县以鲜食玉米产业为引擎,驱动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金翅膀”。宝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阳介绍说,宝清县将继续深化产业发展,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让鲜食玉米成为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计划到2027年实现“三个跨越”: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年加工能力达5亿穗,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地理标志产品覆盖全国60%以上省份,品牌跻身“中国鲜食玉米十大品牌”;形成“产城融合、城乡共富”的乡村振兴样板,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宝清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