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宝山区新安街道“一社一品创特色,百花齐放激活力”的报道(下)
周春宇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社区志愿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时代新征程上,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要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推进居民社区组织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新安街道常态化动员群众就近就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搭建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合作平台,将社区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之中,在辖区内营造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望闻问切”——串起“同心圆”
“社区推出的‘望闻问切’工作法是实实在在为我们群众考虑啊!工作人员主动关心生活冷暖,告诉有什么需求可以找她帮忙,这感觉真像亲闺女在身边一样!”“我儿女都在外地,上年纪了,身体行动不便,社区党员时常帮我办理一些日常琐事,真是太感谢他们啦!”……
源自中医理论的“望闻问切”,如今巧妙被运用于基层治理之中。去年以来,仁合社区使用“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打造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深入观察、倾听心声、问需于民、精准施策四个步骤,全面了解居民需求,切实解决居民问题,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望”法:全面观察,洞悉需求。社区以五级网格巡查机制,确保网格内各项事务无遗漏,优选有热情、有威望五级楼长志愿者担任,通过入户巡查走访、电话微信询访等方式发现问题、排查隐患,构建起“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的服务格局。
社区楼长在排查走访中发现,益民小区七号楼房墙皮受大风影响垂落,于是社区工作人员联合物业实地查看,积极修缮。“望”表邻里,将居民的大事小情,化于“网”、解于“格”,以社区“小网格”推动社区治理“大格局”。
“闻”法:倾听民声,掌握动态。社区在“闻”法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倾听民声、宣传惠民政策,网格员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积极解决问题。
有的居民年纪大、儿女不在身边无法办理补贴,志愿者就积极为独居老人提供帮办服务。工作人员入户走访真正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急事难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小网格”促进基层治理大提升。
“问”法:深入询问,了解详情。在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问”法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主动询问、耐心倾听、深入了解。
社区组织了特别走访活动,深入退休老党员文化娱乐室,通过“问”法实践,了解老党员们的文化娱乐需求。老党员们也敞开心扉,分享着自己在文化娱乐室中的点滴趣事以及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和建议。当社区帮助解决了所需的娱乐工具后,老党员们表示,这些礼物既实用又贴心,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切”法:精准施策,解决问题。部分小区缺少固定的休闲场所和相关配套设施,不少老年人、儿童出来遛弯小憩,只能坐在商铺门口台阶或者闲置的旧沙发、旧椅子上。
为解决居民没有休息场所的问题,社区积极选址,组织志愿者在阳光照射较好的位置安装上崭新的座椅,方便了居民,改善了社区环境。
“便民驿站”——传递“正能量”
“俺们老人不能走太远的路,在这里临时休息一会挺好的,这还有雨伞、饮机水和日常的工具、又能测血压、理发……别看这屋子小,可‘五脏俱全’,为群众提供了许多方便的服务。”富民社区张大爷夸赞道。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落实为民办实事,增进民生福祉,富民社区广泛收集群众需求,将闲置核酸采样亭升级改造为社工爱心服务驿站,以“传递爱心,温暖你我”为宗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织密建强群众服务网络。
集爱心义诊、免费理发、便民磨刀、家电小维修、免费测量血压等惠民生、志愿服务为一体的为民服务,都可以在小小的驿站中实现。同时免费向居民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及其他便民服务设施借用等服务,使驿站成为居民家楼道口的“服务点”、服务事项的“代办点”。
驿站内有微波炉、电热水壶,环卫工人或外卖小哥可以到这里临时歇歇脚、喝点水、热热饭;每周一、三、五上午,小屋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其他时间还会有社区党员、志愿者轮流值守,为居民提供工具、雨伞借用和简单的缝纫服务等。
社工爱心服务驿站,搭建了社区和居民沟通的桥梁,成了服务辖区居民的据点,让有限的小屋空间在功能上得到了无限延展,也为周边的居民群众带来了服务和便利。截至目前,开展集中活动90余次,受益人群2000多人次。
基层治理“成效指数”直接关系着基层群众“幸福指数”。富民社区通过打造便民驿站,不断创新和完善志愿服务实践,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