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系列报道之十四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全面聚焦精准帮扶,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就业帮扶政策,强化兜底保障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绘就乡村壮美画卷。
近年来,饶河县西林子乡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之以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全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476元,群众满意度达到100%。展望未来,西林子乡将继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行动,拿稳脱贫“接力棒”,绘就振兴“新画卷”。
关键词:锚定稳定增收坐标,守牢返贫致贫底线
坚持做好精细摸排、靶向施策、多措增收三篇文章,持续消除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守好守牢底线任务。
监测帮扶全闭合。成立西林子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9个行政村包村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包村干部深入村组,定方向、抓统筹、强督导、保落实,形成乡村责任清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的工作格局。整合7家省市县级驻村单位、9个村的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力量,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户有帮扶干部、干部有帮包责任的全覆盖责任体系。
精准施策提收入。因人因户制定帮扶措施,用足用活产业扶持带动、联农带农、就业保障、民政兜底、临时救助等相关政策,建立联农带农帮扶机制,根据不同村情户情,通过“五个带动”促进全乡稳定增收。充分发挥“先行救助”“一事一议”等临时救助政策的“救急难”作用,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将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更大尺度地向脱贫人口延伸。
庭院经济创新路。把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作为促进增收的重要抓手,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以庭院为载体,以家庭为阵地,因地制宜盘活闲置庭院资源。同时,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商直播、邮政助农、食堂采购等方式,2024年帮助农户销售家禽5000只、各类杂粮豆类60万斤、山野菜15万斤、干菜0.2万斤、玉米3万棒、玉米碴子0.9万斤等,带动脱贫户增收1000元以上。庭院经济实现开花结果,村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关键词:产业就业双轮驱动,跑出乡村振兴速度
强化为民服务理念,以产业拓宽就业空间,以就业激发产业活力,产业+就业“两轮驱动”,不断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产业兴旺奠基石,创新发展得新绩。紧紧牵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以“农”字为核心,积极探索新产业,持续壮大优势产业。“走出去”与江苏常客隆超市集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送样品3批3类12件,达成150吨初步意向。依托驻村工作e站,联合饶河县电商基地开展互动直播8次,帮销农副产品20.3万元。整合北山村与小南河村党支部力量,成立联合党支部,凝聚合力深入探索特色旅游经济,小南河村旅游产业日益壮大。借助省直工作队专项资金为西林子村和北山村采购农机具,累计收益超过20万元。因村施策,在西林子村发展笨榨油和中草药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28万元;在小南河村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创收40万元。
就业帮扶多渠道,技能培训拓新途。通过实地走访,全面摸清就业底数,精准掌握各村岗位实际需求、脱贫劳动力就业意愿和个人技能,科学规划岗位类型及数量,共计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27个。同时,强化公益性岗位管理,定岗定档定量,分区分片,按劳取酬,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多措并举鼓励就业,根据不同户情、不同劳动能力,“上门”宣传各种信息,全乡32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全部实现稳岗就业。
关键词:汇聚文旅富民合力,奏响民生富足强音
把小南河村作为全乡旅游发展的“示范村”重点建设,将其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多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用活帮扶资金,弘扬传统文化。小南河村村落风貌和自然资源独特,保留着原始木刻楞房子、土炕、农家院落等自然景观,关东民俗资源与“乌苏里船歌”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规划相得益彰。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使用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小南河关东风情旅游村建设项目,通过建筑、场景、器物等元素,还原关东民俗风情,再现关东民俗真实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生活起居、传统农耕、食品制作、商贩往来,让民俗风情园活起来、动起来。2022年,小南河村荣获全国规划设计示范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
做好宣传文章,打响文旅品牌。全力培育小南河村关东风情主街及风情园,持续举办小南河村春季开耕节、登山节、杀年猪等特色活动,开发冬季特色雪道及小黄鸭火车体验项目,推出小南河特色农产品大礼包,同时多方式多媒体强化宣传推介,全方位打造小南河村雪乡,壮大冰雪经济,年吸引游客7000余名。
产业延链赋能,提振经济发展。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7类不同主题农家乐餐饮,组织村民扩大辣椒酱、大馒头、纯粮小烧、绿色有机蔬菜、小豆腐、东北水饺等小南河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创建“关东风情小南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态农旅品牌,借力打开山特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带动旅游经济增收超过20万元。
|